● 香港現時使用的兩種疫苗均是肌肉注射。資料圖片

【編者按】新冠疫情全球肆虐逾年,要成功對抗病毒讓社會回復正常,疫苗是關鍵中的關鍵。現時全球已有多款新冠疫苗投入使用,各地政府都積極推動更多民眾接種,並致力增加疫苗供應,爭取達至群體免疫;而持續加強研究提升疫苗成效,也是醫療與科學專家的重要工作。

香港文匯報今日起推出專題系列,報道本港科學家於基礎與應用科研層面,積極投入各種疫苗研究,包括自主研發已開始臨床試驗的噴鼻式新冠疫苗,又從細胞免疫機理入手,探索能抵禦多種嚴重疾病的泛冠狀病毒疫苗,亦會結合微型機械人技術保持疫苗活性全面增強其效能,讓讀者見證香港科研人員如何在「戰疫」中發揮力量,為全人類健康貢獻。

● 陳鴻霖團隊在動物實驗中發現,一針一噴模式的免疫效果比兩劑打針更佳。香港文匯報記者 攝

(香港文匯報記者 姜嘉軒)面對新冠「戰疫」,疫苗被視為守護人類健康最重要的武器。在爭分奪秒的疫苗研究中,香港大學科研人員去年起亦開展了全球首款噴鼻式新冠疫苗的研發工作,並已先後於內地及本港開始臨床試驗。領導團隊的港大微生物學系教授陳鴻霖近日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強調,港大的噴鼻疫苗縱未能趕及「第一波」抗疫,惟仍可擔當「後發」角色,發揮補充或加強免疫力的作用,甚至可利用病毒變異株去製作,直接應對最新突變。就近月陸續有「溝針打」研究探索增強疫苗保護力,陳鴻霖特別提到,團隊早前曾進行動物實驗,發現「一針(肌肉注射)一噴(鼻腔接種)」的模式,免疫效果比兩劑打針或兩劑噴鼻更佳,雖然仍有待更多臨床驗證,但已對未來疫苗提供更全面的保護帶來重要啟示。

由港大研發的全球首款噴鼻式疫苗「衞活苗™一號」獲批進入一期臨床試驗,今年3月在港大一期臨床試驗中心開展,為期約一年半。與此同時,港大與廈門大學及北京萬泰生物的合作噴鼻式新冠疫苗,更已完成一二期臨床試驗,正申請境外三期臨床試驗,以進一步驗證疫苗的有效性。

不同於現時香港兩種疫苗使用的滅活及mRNA技術,港大的噴鼻疫苗是以減毒的流感病毒為載體,先剔除其主要帶毒性的NS1蛋白以大幅降低毒性,再插入新冠病毒的刺突(Spike)蛋白基因的受體結合域(RBD)基因物質作填補,透過流感病毒顯示新冠病毒的特定抗原,從而激活免疫反應。陳鴻霖解釋說,噴鼻疫苗最初源於數年前一項基礎研究,目的是了解一些動物病毒為何能夠跨物種感染人類,過程中意外發現到一些應用價值,於是有了多功能流感病毒載體疫苗平台的雛形,「那時候我們覺得可以用這個系統、平台做疫苗,問題在於當時應對的中東呼吸綜合症冠狀病毒,沒有在本港爆發,覺得重要性較低,就沒再繼續了……直至新冠疫情爆發才繼續研發。」

直接噴鼻腔 「落藥」有地利

陳鴻霖表示,噴鼻疫苗的優點,除方便使用外,由於是直接在鼻腔接種,可望於上呼吸道誘導出較強免疫力,在較早階段便能控制及擋住病毒,而非「入肺」後抗體才起作用,「其實流感也好,COVID-19都好,均是從呼吸道感染,現在很多疫苗都是肌肉注射,好處是可以誘導全身抗體,然而血液抗體較少可到達鼻嘅位置。」他又說,昔日流感或呼吸道病毒疫苗,很多都不能「一針斷尾」,原因正是如此。

陳鴻霖提到,由於香港種種研發環境限制,致令港大噴鼻疫苗未能趕及「第一波」抗疫,不過他亦指,研發進度較慢固然無可奈何,但換個角度看,現有疫苗免疫力存在期限,且各有優缺點,加上變種病毒開始出現,「後發」者針對補充或加強免疫力,會是一個好策略。

用變異株做 應對新形勢

「其實國際上都有second wave(第二波)疫苗的想法,用以加強免疫力,對象包括之前曾接種,或是被感染過但免疫力下降的人。」陳鴻霖表示,噴鼻疫苗在使用上較肌肉注射簡單,整個生產工藝亦不複雜。尤其近期變種病毒開始出現,「已知一些疫苗未能提供十分全面的保護,後面去加強的(疫苗)則可用變異株去做,直接應對新形勢的病毒情況」。

他並特別提到,噴鼻疫苗亦為混合接種開拓更大空間,團隊早前進行了動物實驗,「一針肌肉注射,另一次噴鼻,可以混合使用,而且保護效果比打兩針或兩次噴鼻更好」,但仍有待更多臨床實驗證實。他認為,雖然港大噴鼻疫苗「慢咗」,但對人類整體更有效抗疫來說「未必是一件壞事」,如把噴鼻式疫苗的定位看待為補充或加強之用,相信亦可以作出很重要的貢獻。

責任編輯: 木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