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由「耐讀」變成「好讀」。 作者提供

黃仲鳴

上世紀六十年代,文星版的袋裝書,除了李敖、余光中、白先勇吸引人外,還有一個王尚義,也備受年輕人擁戴和矚目。

王尚義是個早死的天才,1936年生,1963年卒,只活了26年。他是醫科畢業生,卻不能自覺自療,也不知如何染上了肝癌,撒手塵寰。

他逝去那年,文星出版了他的《從異鄉人到失落的一代》,內文多篇涉及現代主義;在當年來說,他實是文學的前衛和先鋒。我猶愛看他的〈達達主義和「失落的一代」〉、〈向自然挑戰的人〉,那是述及海明威。海明威是我的偶像,王尚義這本書,我怎會放過!至於所謂「失落的一代」,也常掛我們的口中。只可惜當時年紀小,不大明白文中深意。後來文星倒閉了,這本書改由大林出版社出版。開篇〈關於這本書和它的作者〉,看後大為羞愧,文星版的錯漏,我竟然看不到。要「卸責」的是,太年輕了。文中說:「本書初印於一九六三年十月,正式發行在次年的三月。五年來,它一共已發行了六版;版權屬於文星書店,版本之糟則屬『世界第二』。(第一該讓給商務的「人人文庫」!)」

這指控十分嚴厲。詩人葉珊(即楊牧)提起那「罕有的版本」,說它「很耐讀」。這個「耐」字的恰當解釋,是必須耐着性子來讀它,還要花很多時間去揣摩,何解?文章「痛快」地直白:

「它是多方面合作出來的傑作:一家八流的印刷廠,一個混蛋的校對,一位樂觀的出版家,外加一個福州人,通力合作,於是有此成績。——印刷之糟,且不談它,光是錯字之多,就會叫你兩眼冒煙。從第一頁到最末一節,幾乎每隔幾行,就會冒出幾個錯字來。這且不說,有些文章甚至被進行最摩登的移植手術,攔腰割斷,前後倒接,弄出一種全新的『布局』,逼得你只好邊讀邊猜,猜那『布局』是不是時下最新的意識流手法。」

這嚴重的錯、錯、錯,葉珊卒之忍無可忍,於是傻勁大發,遠從美國寄來個校得密密麻麻的校本。他說,這是一本好書,好書是不該這樣「耐讀」的,書店老闆不能花點錢重排嗎?——畢竟,詩人只是寫詩的人,他不懂省財之道,不懂花錢重排等於要割老闆的肉,自然也不懂何以三版六版還要保持那種「耐讀」的形式。

那是離該書出版後五年的事了,大林出版社終於毀版重排。讓這書以新面貌出現,也讓讀者由「耐讀」變了「好讀」。葉珊功不可沒。

由是想起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我在一家出版社任總編輯,幾經追稿,為陳耀南教授出了部《有物無物》。我那時是該出版社的兼職,只代集稿,編校由他人負責。結果,書出版後,錯漏百出,慘過王尚義那本「耐讀」的書。這事令我自責、羞愧無限,於今仍覺對不住陳教授。

其後,王尚義父親將他的遺作,交由另一家出版社,共編出了五個集子。但我看了,始終覺得這本「耐讀」書,仍是我最喜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