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沐文(左)與李國興都屬早年就進入內地發展的前輩,見證中國由一窮二白,到今天的繁榮昌盛。香港文匯報記者 攝

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顏倫樂) 兩位香港建築師學會前會長陳沐文與李國興,都屬早年就進入內地發展的前輩,見證中國由一窮二白,到今天的繁榮昌盛。陳沐文向記者表示,自己早在1986年就已經在內地工作:「嗰陣畢業後加入巴馬丹拿,我第一個參與項目就係上海。」李國興表示,雖然兩地建築界交流早已展開,但往後希望能進一步「打開細門」,讓港人在內地工作更便利,以推動更多業界到大灣區發展。

兩地對口單位不對等

陳沐文笑談當年今日:「九十年代其實已經好多香港建築師到內地工作,但當時酒店設施仍然落後,甚至有時會住在地盤,即工地。」他坦言,早年內地仍處改革開放初期,就專業資格方面的處理相對寬鬆,但隨着內地發展,九十年代內地建築行業逐漸建立制度秩序,但因為與香港在制度有明顯差異,故兩地業界長遠要融合仍然需要時間。

「最簡單,內地對口單位是政府部門,而香港則為專業團體香港建築師學會,這點已經很不一樣。」陳沐文說。香港目前建築業界主要由私人建築師事務所組成;而內地建築設計行業則分為建築工程設計單位以及建築設計事務所兩種,建築工程設計單位分為甲、乙、丙三個等級,有相應的業務範圍;建築設計事務所沒有資質分級,業務範圍與註冊建築師資質相關。

港業界逾半業務在內地

2004年2月,香港建築師學會與全國註冊建築師管理委員會簽訂了專業資格互認協議,412名香港特區建築師從此擁有內地一級建築師資格。然而,由於兩地建築規範不一樣,香港建築師在內地只能負責工程設計,不能負責工程管理工作,內地的工程管理由監理公司的監理工程師負責,所以2009年雙方為香港建築師提供一次特別考核,以取得監理工程師資格。

話需如此,但陳沐文表示,2017年曾做過統計,香港200多間公司會員中,一半以上的公司,有超過一半的業務已在內地:「所以香港建築行業其實早已扎根在內地,但因為內地分資質的原因,很多是業主或我們自己,都需要聘請一個內地建築設計單位幫手擴張。一直以來也是用這個模式合作。」

北上稅務醫保待完善

值得欣喜的是,本港正與內地商討,在大灣區9個城市試行香港工程管理模式,借鑒香港的經驗和做法,推動內地建築業高質量建設。已先後與廣東省3個自貿區,包括深圳前海、珠海橫琴和南沙簽訂合作協議書,讓合資格的香港建築及工程界企業和專業人士,透過備案取得內地資格,從而參與兩個自貿區的建設。未來或會延伸至廣州南沙。

李國興表示,香港競爭力甚強,而內地亦正不停簡化制度,尤其大灣區在接軌上做了大量工作,但仍有些「細門需要去開鎖」,好像稅務安排、醫保等仍有進步空間。但他指過去十年,見證到國家在不斷進步,不少有利的新政策亦逐步落實。他說:「其實佢(內地政府)係有前瞻性,我哋亦配合去完善個制度,希望成套機制再行得快少少。」

此外,他指目前香港建築師事務所會替在建築項目購買專業責任保險,主要為保障建築師事務所及公司僱員管理各種專業失誤的法律訴訟風險而設的,但內地則沒有這項要求,解決這個關節,將會推動更多業界到大灣區發展。由於全球承造這類保險的公司不多,對它們來說中國屬新興市場,未來如何在這方面下功夫值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