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子消費券展開後首兩星期完成登記的500多萬市民,最快明日就可以收到首期2000港元的消費券。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將消費券計劃形容為一個「加料三層漢堡包」,可同時惠及市民、商戶,同時協助推動電子支付發展,為香港的長遠發展注入力量。

財政司司長在今年初的財政預算案中,宣布向每名合資格18歲或以上香港永久性居民及新來港人士分期發放總額5000港元的電子消費券,涉及約360億港元財政承擔,估計措施可惠及約720萬人。消費券計劃在本月4日開始接受登記,市民反應非常熱烈,首兩星期已經有超過500萬人登記,至今則獲逾630萬個登記。

隨着防疫工作漸見成效及接種疫苗的人數持續增加,受疫情打擊的香港經濟踏入2021年正逐漸重拾動力,本地生產總值第一季增長7.9%,結束了連續六季的負增長,且改善的勢頭持續,失業率也由今年年初7.2%的高位回落至5.5%。在這時候,配合電子消費券的推出,讓市民能開心消費,有助營造良好的消費氣氛。

陳茂波早前表示,希望消費券計劃帶來多個好處。第一是市民能夠直接受惠;第二是確保所投入的錢全數留在本地經濟體系內流轉,最大程度上惠及本地的餐飲、零售行業;第三是可以協助推動香港的電子支付,讓消費者及商戶享受更低廉的交易成本、更高的效率和更多元化的選擇,帶來更多的就業機會,為經濟增添動力。

在這三重好處中,頭兩重都是針對香港經濟疫後恢復的需要,第三重好處則是對本港經濟有着深遠影響。疫情在過去兩年已經令電子支付的普及程度大為提升,成為了未來全球消費的大趨勢。當周邊城市在這方面迅速發展之際,如果香港停滯不前,勢必會削弱本地企業和小商戶的經營空間,消費者的產品選擇和能享受的便捷度也會被犧牲,不利於數碼經濟在香港的整體發展。因此,今次消費券計劃通過電子模式登記和派發,可以讓市民建立「電子支付、優惠方便」的深刻觀念,對推廣電子支付的廣泛應用有着深遠影響。

政府作為監管者,理應樂見不同的支付工具之間良性競爭,為市民帶來方便和實惠,關鍵是為市民建設一個公平的消費場景。例如今年起,先後有不同的電子錢包通過掃碼方式進駐港鐵、巴士、小巴等消費場景,為市民提供了八達通以外的其他搭車選擇。但現時由公帑補貼的每月公共交通津貼和長者兩元乘車優惠,仍然只適用於八達通,有用公帑津貼壟斷的嫌疑。政府應參照今次派發消費券的做法,一視同仁地讓不同電子支付工具均能享受政府的津貼,從而為公共交通出行的支付手段引入競爭,給消費者更多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