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張武昌
屋簷,是屋頂邊凸出引雨水滴落地面的上蓋。南方地區雨水相對多,因此屋簷一般比北方地區的長,且屋簷兩面相接處的屋脊陡峭而且尾端翹起,稱「飛簷」。北方屋簷多平緩,這一設計可以減輕冬季積雪對屋簷的壓力。
許多屋脊上面有不同的獸形裝飾物,從這些別具一格的造型中,可以看出建築所在地的文化傳承。江南地區多魚龍獸,象徵着主人魚躍龍門的美好願景。在複雜精美的屋簷中,吻獸可以出現在多條屋脊上的不同地方。明清時期,根據房屋主人官位身份的不同,吻獸的數量和大小也有着相應規定。
故鄉的屋簷,有雕龍刻鳳的,也有畫滿神仙的,頗具傳奇工藝,多姿多彩,五花八門。
福建省龍巖市永定區內坑村中一座門樓的屋簷也很有特色,屋頂有一排像鋼琴鍵一樣的裝飾,挑簷上還有兩隻飛鳥。屋簷下用花崗岩石打造的門柱上鐫刻着一副對聯:「唐相勳名千秋古鑒,留侯經濟一卷兵書」。這副對聯藏着兩個張姓重要的歷史人物,此聯時刻提醒着在此屋簷下生活的張姓後裔,要牢記張九齡與張良的事跡。張九齡是唐代唯一由嶺南書生進身的宰相、詩人,開元二十四年八月五日千秋節(唐玄宗生日),張九齡送《千秋金鑒錄》作賀儀,勸皇帝勵精圖治。張良在流亡時認識了隱士黃石公,得到他饋贈《太公兵法》,潛心苦讀十年有成。張良憑借出色的智謀,協助漢王劉邦贏得楚漢戰爭,建立大漢王朝,是漢朝的開國元勳之一。後來幫助呂后之子劉盈成為皇太子,他被冊封為留侯。門樓內的屋簷下,掛着一塊據說是皇帝恩賜的牌匾,牌匾上刻着「榮封第」三個鎏金大字。能夠得到皇帝恩賜牌匾,說明這裏居住人的先祖非常優秀。
門樓的旁邊有一座名為「肯構堂」的官廳,其裝飾頗為別致,屋簷及屋頂天花板及樑枋上精雕細刻着各式各樣的花鳥蟲草,此官廳是專門用來招待來訪貴賓的。
村頭涼亭的屋簷也很有特色,涼亭經歷無數滄桑,經過多次重修,許多具歷史價值的經典之物均已遺失,今已成為村民避雨、小憩的場所。它的旁邊有條小溪,溪兩岸生長的幾棵芙蓉樹,爭先恐後地泛出黃綠。桃花才露出一點緋紅,燕子就急急忙忙來回飛舞,顧不上休息,站在屋簷下,嘰嘰喳喳商量着築巢的民生大計。小孩眨着明亮的眼睛、帶着好奇的心,仰着頭向上張望:燕子、電線、高高的屋簷。土樓客廳的橫樑上築起一個個燕巢,一首首動聽的歌謠,從屋簷唱到田野,從溪岸唱到雲霄,把悠悠的情思帶向遠方。曾經的屋簷下,留藏着許許多多浪漫動人的故事。
下雨的時候,家裏總是格外的溫馨,孩子們在土樓的屋簷下捉迷藏、玩遊戲,叫喊聲此起彼落。父母也停下了手裏的農活,在土樓裏一邊修補農具和衣服,一邊與鄰居嘮叨家常。從烤煙種植與收成,聊到誰家的豬餵養得大……不管他們說了些什麼,孩子們總是天真浪漫的。
生活在屋簷下村民,雨天給他們帶來了更多樂趣。有時候小孩也會鬧着要做點什麼小食的。於是,做米粄、湯圓這些簡單的美食,便會得到父母的贊同。
做米粄、湯圓看似簡單,在當時的農村中,生活設施簡陋,也是一件不易的事。首先要將糯米用溫水浸泡,將其浸透呈軟軟的,然後拿到石臼中,慢慢將浸濕的米舂碎成粉狀,再用粞帕篩,將米粞分離出來。
雨天的屋簷下,製作客家粄也是常事。它有用大米做的,也有用糯米粉做的,還有用木薯粉做的,經過不同的加工手法製作出來,品種多籮籮。客家人在逢婚喪喜慶時,通常都會製作米粄。粄誕生之初是為了讓人方便出遠門攜帶,通常可以保存幾天,在交通不便、缺少商店的年代,是出遠門補充能量的最佳食品。現在,勤儉聰明的客家人早已不需要用粄來填肚子了,這種美食、這些屋簷下常有的趣事,現在最容易勾起背井離鄉客家人的思鄉之情。
生活在鄉村屋簷下的客家人,對湯圓有一種特別親切的感情。湯圓最簡單的製作方法是,將糯米粉用溫水揉搓成粄團,然後揉成小圓形,待鍋裏的水燒滾後,再將它放在滾開的水中,待它完全浮起,便用湯勺撈在碗裏,加點糖拌勻就可以食用,若加點客家酒釀煮則更加美味。湯圓發展至今,五花八門,種類頗多。煮湯圓也成了遊子寓意「團圓」的精神寄託。
故鄉的屋簷大多二至三層高,低矮的屋簷下也能繁衍世俗的幸福。
看看名人筆下對屋簷的描述,楊朔《征塵》:「我們來到一所簡陋的土房前,伸一伸手,我準可以摸到屋簷。」宋代大詞人辛棄疾的《清平樂·村居》:「茅簷低小,溪上青青草。醉裏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媼?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屋簷下安然自樂,那些瓊樓玉宇高樓屋簷又如何能比?
遊子身處他鄉,寄人籬下,又有另一番的感受。人在屋簷下,境遇難堪可想而知。住在別人的屋簷下,就得看別人臉色。想要求別人,就不能眼高手低。讓人低頭的一定不是自己家的屋簷,不管你在外面再英雄,得到無數人的仰望,回到故鄉面對父老鄉親,也不是不能低頭。具「傲骨做人謙卑做事」的人,在屋簷下的低頭則更令人信服。
想起故鄉的屋簷,常常讓我感慨萬千:做人不可無傲骨,但也絕不能總是昂着頭,低調做人,會一次比一次穩健;高調做事,會一次比一次優秀。
如今,現代的高樓建築,心中的屋簷已蕩然無存。隨着時代發展,我們已經有意無意拋棄了傳統的屋簷。沒有了屋簷,路過的客人沒有了即時避雨的地方,燕子與小鳥也失去了棲息的場所。我們無法回到過去,但是不是可以為鳥兒們留一個屋簷?給鄉親樹一個「傲骨做人謙卑做事」的典範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