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政總署根據《收回土地條例》等法例,宣布再收回106幅私人土地,涉及面積約4.8公頃,用於元朗朗邊公營房屋發展。特區政府積極作為、善用法例,接連收回多幅私人土地及閒置用地,用於發展公營房屋,急民所急、為民謀福,是落實「愛國者治港」原則,反映香港管治出現新變化,值得肯定。希望特區政府繼續以更大的擔當和決心,進一步擴大拓地建屋的成績,更高效有力解決土地房屋矛盾。

引用《收回土地條例》收回私人土地或閒置用地,本是政府拓展土地、增建房屋的「尚方寶劍」,但由於動用該條例收回土地涉及眾多法律及程序問題,過往政府多有畏難,令「尚方寶劍」發揮作用有限,導致收地龜速。過去5年,政府每年只收回4公頃土地。

今年上半年,特區政府公布展開收地的項目總面積達17.8公頃,規模接近一個維園般大小,涉及供應約1.58萬伙。最近兩個月,政府收地速度、力度明顯加快,包括於6月24日收回東涌294幅土地約4.94公頃,7月22日收回將軍澳兩幅土地約189.3平方米,及徵用被5個墳墓佔用的土地涉及約125.9平方米,用於改建5800伙公營屋,料首批住戶2028年入伙。

今次收回106幅、4.8公頃土地,是政府年內第六次引用《收回土地條例》,所涉及的面積為第二大。今年截至目前,政府收地共約27公頃。政府收地的可喜成績,展現了解決房屋問題積極作為的施政新風,是「愛國者治港」帶來管治作風的新變化,證明只要積極主動作為,辦法總比困難多。

應該看到,目前政府在公屋發展的「欠賬」太多。截至今年3月,共有25.38萬宗公屋申請,一般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再延長至5.8年,是20年來新高。社協日前調查指出,政府目前每年只提供大約1萬多個公屋單位,有非長者單身人士申請公屋,從單身到結婚等到離婚、逾15年未上樓,情況令人唏噓。本屆政府房策向公營房屋傾斜,將公私營房屋比例改為七三比,但若拓展土地的力度、速度不夠,公屋問題解決依然會困難重重。因此,政府主動加快收地,只是拓地建屋的開始,必須乘勝前進、擴大成績。

香港並不缺地,缺的是拓地建屋的決心。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早前表示,特區政府在處理房屋、土地供應問題上,將會加強高層督導,絕不容許政出多門。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亦表示,規劃發展須精簡程序、加快審批,最近更將工作擴至檢視法定程序,正爭取在下屆立法會提出修例建議,例如《城市規劃條例》、《收回土地條例》等。目前新界約有1,000公頃農地,俗稱祖堂地亦有2,400公頃,政府應善用法例,加快土地的開發利用,以勇擔當、敢碰硬、善作為,突破以往阻礙拓地建屋的樊籬,保障市民安居樂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