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芷淵 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 港區全國青聯委員

新冠疫情爆發超過一年半,很多人都在問:疫情什麼時候結束?何時才可以恢復正常生活?

《經濟學人》早前公布了一項「復常指數」報告,觀察全球50個國家和地區,比較其現況與疫情前的「正常生活」。結果顯示,截至7月1日,香港「復常」水平最高,整體群眾活動已恢復至疫情前水平的96.3%,在全球50個國家與地區中排名第一。

事實上,疫情爆發初期,香港曾出現抗疫短板:檢疫設施不足、物資匱乏、邊境措施漏洞等,令抗疫工作舉步維艱。但在當局及抗疫人員與市民的努力和配合下,香港克服了一波又一波疫情,社會復元能力在國際上名列前茅。

從未「封城」仍保持適度運行

「復常指數」分為3大領域、8項指標。觀察對象包括全球50大經濟體,總計佔全球國內生產總值90%,人口佔76%。指數每周更新,以疫情前的狀況作為基數100,追蹤包括市民在家時間、零售客流量、辦公室使用率、公共交通、航班情況、運動出席率及電影票房等情況。

受「封城」或「宵禁」等封鎖政策影響,很多國家與地區的「復常指數」在去年3月驟降,爾後才逐漸回升。隨着一些地方疫情緩和,公共交通、運動出席率及電影票房等均出現反彈。

香港作為全球人員流動最頻繁的國際城市之一,經歷了幾波疫情,抗疫過程中一度備受批評,但在汲取前幾波疫情的經驗後,在多方面作出改善,包括採取更嚴厲措施並使用法定權力加強檢測力度,是世上少有的城市在未曾採取極為嚴苛的「封城」或「宵禁」情況下,能保持社會適度運行。

在實施「外防輸入、內防擴散」措施同時,政策亦能人性化的允許香港居民回港,並秉持多項防控策略,包括科技應用、資訊透明、精準檢測、調整社交距離措施等。

防疫意識高 疫情通報及時

香港「復常」能力高,還在於港人對傳染病的高警惕性及防疫意識。市民於疫情之初就自發戴口罩並配合當局防疫工作,公營醫療系統有效維持正常運作,醫護人員於院內受感染個案接近零。

在消息發布與疫情通報方面,香港是國際上少有每天及時公布疫情進展的城市。疫情嚴峻時,當局每天下午四時半召開聯合簡報會;疫情緩和時,每天以新聞公報通報最新情況,讓公眾及時掌握香港疫情進展。香港早期雖做不到內地完全封閉式管理,但後期找到適合香港模式的短暫「封區」強檢及隔離檢疫,在抗疫與社會運作間取得良好平衡。

如今,香港已連續50多天本地零確診,但用政府專家顧問的話形容,「情況仍極不穩定」,不能掉以輕心。下一步,市民應盡快接種疫苗,合力築起群體免疫屏障。只有這樣,通關與真正走出疫境,才有可能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