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適逢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多齣國劇乘勢而起。當中有線和港台便分別播映《覺醒年代》和《號手就位》兩套國劇。說句實在話,這題材大概未必很多本地年輕觀眾有興趣看,但相信總有捧場者……至少我60多歲的外父,觀看《覺醒年代》時便顯得十分津津有味。
電視劇《覺醒年代》以1915年《青年雜誌》問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為中國共產黨機關刊物為貫穿,展現了從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到中國共產黨建立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講述了覺醒年代社會風情和百態人生。通過李大釗、陳獨秀、毛澤東、周恩來、陳延年、陳喬年、鄧中夏、趙世炎等眾多歷史人物為中國尋找出路的種種探索和思想交鋒,以及思想文化界的一系列故事為基本。
筆者認為,若果要社會上不同年齡層,都必須要按着既定的角度認識歷史,將之化成一套電視劇,的確更容易令普羅大眾消化和理解。還記得學生時代上歷史課,都有概略地講述二十世紀初至中的中國歷史,但因為課程太緊湊,內容都是蜻蜓點水般,今次透過《覺醒年代》,反而有助離開學校多年的我,更具象化地認識這個時代的面貌。
國劇一般來說,不是為娛樂觀眾而製作,教育才是重點。考慮到《覺》的主要角色都是近代中國史的重要人物,所以每個角色的人物設定和造型,都作出適量的「顏值升級」,以增加視覺上的可觀性。不過對我來說,《覺》最吸引的,反而是吃的情節(利申:筆者乃《舌尖上的中國》忠實粉絲)。大概中國人向來強調「民以食為天」,所以劇集對「食」的描述十分細緻和講究,透過不同的菜式與人們的食相,來側寫社會不同階層人士的文化和生活面貌。當比較起無綫劇的吃飯場口時,演員們都只是生硬地吃「道具飯」或扒着空飯碗;《覺》的每餐飯菜,不管是涮鍋、農家粗菜,以至街邊饅頭小吃,從演員的食相看來,他們真心覺得有滋味,這也是此劇帶給我意想不到的視覺享受。
近年主流劇集都喜歡創造一些亦正亦邪的角色,以令到故事更具人性化。但《覺》這種國劇,尤其是涉及創黨歷史的嚴肅題材,內容自然更像教育電視一樣,直白而正面,這樣才能確保將劇集訊息清晰傳給讀者。所以本地觀眾開始追看的興致或者不高,但多看幾集之後,卻發現《覺》會令人想起十多年前的電影《十面埋伏》(當然論打鬥場面《十》無疑精彩得多)——同樣是描述變革的大時代,同樣是講大人物做大事之餘,也講到小人物前仆後繼,不惜犧牲自己也要成就大業……其實若論整體質素,《覺》都算是有一定可觀性,對香港人來說,有必要去看一看這部有40多集的長劇。●文:視撈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