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東 瑞士百達財富管理資深亞洲經濟學家
我們對中國第二季度GDP和一些近期活動數據的詳細研究顯示,中國仍呈現出口強勁但內需復甦緩慢的宏觀特徵。然而,內地經濟出現一些復甦跡象,我們預計宏觀政策將於今年下半年提供更多支援,以提振內需。
出口仍然異常強勁
6月,中國出口年同比增長32.2%,高於5月的27.8%。應留意這些極高的增長數字並非由於任何有利的基數效應,因為中國出口已於去年5月恢復至疫情前水平。換言之,強勁的6月數據確實反映了外部對中國商品的持續強勁需求,因為世界許多其他地區的產能尚未恢復。
執筆之際,新冠病毒變異毒株Delta在全球迅速蔓延,許多國家(尤其是東南亞)重新引入或加強了限制措施。我們認為,這可能導致中國境外產能恢復慢於預期,因此中國出口的強勁可能延續至2021年下半年。
鑑於強勁的出口表現,中國工業活動於最近幾個月保持活躍。6月,中國工業生產年同比增長8.3%,低於上月的8.8%。但按兩年平均水平(以減少極端基數效應),6月工業生產增長6.5%,僅略低於5月的6.6%,遠高於新冠疫情前的普遍增長率(2019年全年為5.8%)。
相比之下,中國內地需求的復甦仍然較慢,增長整體上低於疫情前水平。例如,6月零售額年同比增長12.1%,兩年平均增長5.3%,相比之下,新冠疫情爆發前的普遍零售增長率約為8%。
中國復甦更為「自然」
中國內需復甦較慢主要有兩大原因。首先,有別於許多發達國家政府,中國政府在疫情期間並未向家庭提供任何直接財政補貼。因此,中國家庭平均可支配收入在疫情期間受到嚴重打擊,目前僅逐步恢復。相比之下,一些發達國家的家庭可支配收入在疫情期間因政府發放援助而實際增加。中國更為「自然」的復甦意味着消費支出只會逐步回升。
其次,中國最先擺脫新冠肺炎危機後,中國央行率先將貨幣政策正常化。去年5月以來,人行一直在引導降低信貸增長和國內利率上升。按連續12個月計算,社會融資總額(中國人民銀行用來衡量中國信貸總量的指標)自2020年10月達到峰值以來持續減速,僅2021年6月年同比降幅就達到2.8%。信貸創造速度放慢,抑制了固定資產投資,特別是基建投資的增長勢頭。
6月份內需見改善
然而,6月份的數據也顯示出一些令人鼓舞的跡象,表明內地需求有所改善。雖然零售銷售額的基本增長率仍低於疫情前水平,但自5月的兩年平均增長率僅4.4%後,上個月明顯回升。請留意,儘管6月汽車銷量下降(年同比降4.9%,而5月增長1.1%,原因是去年銷售強勁以及基數效應不利),但零售總額仍取得改善,表明其他領域的零售銷售呈現穩健增長。
6月固定資產投資亦有所改善,6月的兩年平均增長5.5%,高於5月的4.7%。各行業增長勢頭各不相同,反映宏觀和政策環境存在差異。
6月製造業投資尤其強勁(年同比增長17.0%),表明異常強勁的出口需求帶來產能擴張。基建投資幾乎沒有增長(年同比僅增長0.4%),但在5月下降3.0%後顯示企穩跡象。房地產投資繼續減速,6月年同比增長5.8%,低於5月的9.8%,反映政府抑制投機的成效。 (摘錄)
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