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下午,多名香港文藝界人士出席了「『融通中外·文明互鑒』——香港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高峰論壇」。論壇上,5名嘉賓代表與主持人展開圓桌對話,探討香港文化藝術面臨的問題和未來路向。一眾嘉賓普遍認為,香港既有古老中華文明的傳承,還有中西合璧的優勢,過去數十年有過輝煌,未來還會有無窮機遇。若要再次綻放,必須從年輕一代入手,政府和業界人士需要在文化教育、文創產業幫扶等具體事務上更多介入並伸出援手。 ●香港文匯報記者 文森

劉小康:推動文化創意產業出口

要進一步發展香港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必須有政策配合。香港設計總會秘書長劉小康在昨日的圓桌對話中表示,特區政府應轉變以往對文化產業不干預的政策,積極推動年輕人的交流互動及文創產業出口,才能配合國家「十四五」規劃,嵌入國家發展藍圖。

劉小康直言,過去幾十年,香港文藝界人士各自為政,沒有統一目標,回歸之後的特區政府仍然沿用港英政府的不干預政策,是行不通的。他認為,香港在「十四五」規劃中被定位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在相應政策上要更積極主動,承擔起交流的重任。

他認為,相對北京、上海等文藝交流中心,香港具備南方文化底蘊,有獨特魅力,能夠發揮很大作用。他建議在未來的文化交流策略中,應將年輕人作為主體,因為他們接受新文化更快,有立竿見影的效果。特區政府還應積極推動文化創意產業出口,因香港市場過小,如不出口,本地根本無法消化,同時香港還需要加強與大灣區其他城市的互動。

霍啟剛:實質支持港青文藝發展

香港社會常說要做好青年工作,透過文化藝術或可讓年輕人有大展拳腳的空間。香港文聯常務副會長霍啟剛表示,香港年輕人大多數思想正面,都希望有所作為,但缺乏平台、人脈和資源,業界應給予實際支持。

霍啟剛說,許多年輕人迷戀社交網絡,無非是尋找認同感。這種認同不單來自家長朋輩,也需要來自主流社會,「我不同意標籤香港青年。大部分人其實好正面、好積極,我們作為上一代,不但要與新一代年輕人多交流,還應提供更加實質的幫助,並展開具體合作。」

他建議私人博物館、美術館等機構應多提供機會予年輕人舉辦展覽。對希望融入大灣區發展的青年,文聯等組織可提供一站式服務,幫他們適應環境,「剛剛起步的年輕人不奢求一步登天,但要知道路怎樣走,一些重要關卡位亦需要前輩指導。」

在培育文藝人才方面,霍啟剛指出,人才不僅限於藝術家,還有攝影、剪輯、展覽策劃等領域的輔助型人才,都應注重培養。

談到香港文藝發展未來的機遇,霍啟剛認為,最大機遇就在於內地民眾因為消費能力提升而更注重精神消費,這種傾向在年輕群體中更加明顯,而內地具有全世界最大的中產消費群體,很多人已不再滿足於購買名牌服裝,而是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體驗,如能着眼於這塊市場,必然有豐厚回報。事實上,文化產業的概念非常廣闊,可與香港其他產業相結合,產生「文化+科技」甚至「文化+金融」的碰撞。

鄭培凱:認同文化 產業走得更遠

文化藝術的發展與教育分不開。團結香港基金學術顧問鄭培凱提出,解決文化認同問題是提升本地文化藝術水平的關鍵,而本地大學應承載傳播文化的責任。

鄭培凱憶述,他早年在台灣長大,上世紀六十年代時,主流台灣人認為自己是在台的中國人,理應繼承中國文化傳統,但過去廿多年,台灣內部因為政治鬥爭,出現了「去中國化」的思潮,很多人因而減少了對中國文化的認同,這一現象值得香港警惕。

他認為,要解決文化認同問題,是文化產業長遠發展的關鍵,但香港的學術界與文化界、藝術界聯繫相對不緊密,有脫離本土文化的傾向,需要檢討,「大學也要承載傳播文化的責任,關心香港文化發展不應只是嘴上說說,心中要有認同,甚至是激情。」

香港惟考試成績論的中小學教育亦不利於培養文藝人才。鄭培凱說,很多大學生在剛剛入讀時,思維就已產生定式,極度追求個人成功,缺乏對社會的人文關懷,顯然是中小學教育出現了缺失。

姚珏:增灣區互動 音樂教育雙贏

香港弦樂團藝術總監姚珏從音樂角度分析香港文藝發展的優勢,指香港樂手訓練有素實力強勁,對中西方音樂都有一定理解,未來在增加對外交流的同時,還可與大灣區其他城市增加聯繫,提升灣區整體音樂水準。

姚珏表示,每個藝術家都有自己的根,只有保住這條根,才能讓其他地區的觀眾產生興趣。香港音樂人對中西方音樂都有所掌握,因為平日訓練十分細緻,每首樂曲的不同演奏方法都會練習,樂團可以演奏非常複雜的西洋樂曲,對中式傳統音樂的詮釋也到位。有內地專業人士觀摩過香港弦樂團演奏後,讚歎樂手們非常有實力。

她說,香港弦樂團早前與大灣區內地城市的一些劇場聯繫,協助對方設計音樂課程及演出配套的教學,收效良好,希望未來能加強這方面互動,提升灣區整體的音樂教育水平。

毛俊輝:學新知重創意才能輸出

藝術文化不只要承傳,也要創新。亞洲演藝研究創辦人毛俊輝表示,香港文藝發展不僅對本地有意義,亦對國家規劃承擔責任。過去數十年,香港成為第一代中西文化交流的中堅分子,現在是時候「重生」,以創新方式將中西交流繼續發揚光大。

毛俊輝認為,藝術是與時代掛鈎的產物,新時代的藝術必須要具有新特色,除傳承歷史,亦要學習新知,注重創意,才能打造優質文化產業並進行輸出,並強調香港文化界應該排除與內地的隔膜,增進人才交流,開拓更大的內地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