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鄭州遭遇極值暴雨襲城。三天降雨量接近平均全年降雨量,一小時降雨量超過200毫米……比起此前那些如約而來的天災,這場暴雨更像是一次猝不及防的突襲,但迄今25人死亡7人失聯、特別是鄭州五號線地鐵被大水漫灌造成12死5傷的慘烈後果,提醒我們依據事實進行的復盤和檢討絕不可省略。在極端天氣頻發的當下,城市的建設和管理須秉持超常規底線思維,方能應對越來越來勢洶洶的「黑天鵝」或「灰犀牛」事件。

很多網友由此想起一周前北京那次「雷聲大雨點小」的暴雨預警;官方24小時通過各種媒介滾動推送信息,全城中小學幼兒園停課,部分單位錯峰上下班,組織人力監測並疏通下水道……雖然事後被吐槽小題大做,但現在看來,這是充分貫徹了底線思維的表現,以安全為最高要求,有效地規避了風險。

應該說,河南的這場災難主要是天災。一個內陸地區,暴雨多年難遇,雖然也投入巨資進行了「海綿城市」改造,但極端降雨的水量和強度遠遠超出了排洪規劃和應急預案範圍。常規的應對遭遇非常規災難,導致城市應急失靈,不得不說是個慘痛的教訓。

須秉持超常規「底線思維」

這是個經常會出現千年不遇自然災害的氣候異常時代。除中國外,日本、歐洲等地均出現罕見暴雨釀災事故,德國正經歷二戰以來最嚴重的氣象災害;在高緯度北美國家的高緯度地區,竟然熱浪肆虐,打破歷史最高氣溫紀錄……人類的氣候危機全面爆發,按十年一遇、幾十年一遇的標準來準備和應急已經過時,城市的建設和管理須秉持超常規「底線思維」,在思想上極端重視、應急預案極端完善,發布預警信息極端及時和全面,排險除險極端迅速,因應環境的複雜性和多種極端情況,做最壞的打算爭取最好的結果。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極端天氣常態化已經成為所有城市必須面對的治理危機,想在事先、防在事前,才能做好風險管控,達到真正的社會善治。●香港文匯報記者 王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