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記者 黎永淦、陳曉莉)東京奧運尚有3日便揭幕,有份負責今屆轉播的本港電視台也如箭在弦。今屆得益於港府首次購入轉播權,無綫、有線、開電視、nowTV及ViuTV歷史性5台聯播,不單止幕後人員需求倍增,就連要出鏡的節目主持及評述員,都變成「搶手貨」。對於運動員出身的星級主持,各電視台更是趨之若鶩。香港文匯報今日邀得中國女排名將孫玥、香港單車美少女馬詠茹及體操天使黃曉盈,談談由運動員轉型評述員的心路歷程,以及最期待在東奧會看見到的一幕。

孫:孫玥、馬:馬詠茹、黃:黃曉盈

問: 各位都是第一次以運動員以外身份參加奧運嗎?以往有沒有想過會這樣參與這四年一度的盛事?

孫:以前在內地曾當過體育記者,但以主持身份評述奧運還是第1次,對自己是一次挑戰。

馬:第一次用另一個身份參加,心情很興奮。希望以運動員身份出發,帶給觀眾另一種觀賽角度。

黃:我在倫奧時已曾當過節目主持了,獲得的成功感是和當運動員時截然不同的。

東京奧運會的一個網球場。(法新社資料圖片)

馬詠茹 黃曉盈最愛「美」

問:對於奧運會的印象是怎樣的?有沒有難忘的事可以分享?

孫:最記得84年女排決賽,中國與美國爭金牌,當時不是家家戶戶都有電視機,我們20多人一同圍着看比賽,印象最深是郎平的英姿。長大後到自己親身參與,不過92年意外連輸3場出局,當時一班大姐姐拖着我的手說:「下屆一定可以!」令我十分感動;只可惜96年又與金牌擦肩而過;00年又入不到前4名,在我而言是有少少遺憾。

馬:自己由細到大,體操、跳水都一定會追看。當上運動員後也以踩入奧運為目標,到現時可以用另一身份參與也很開心。

黃:坦白說我最愛看的是冬奧花樣滑冰,最欣賞韓國的金妍兒,可能溜冰與我擅長的體操都屬於類似注重美感的項目吧!今次奧運其實我想見到費達拿能一圓奪金心願,可惜他已決定不參加了。

孫玥說最希望見到中國女排拿金牌。圖為中國女排出征前集體大合照。(微博圖片)

孫玥最盼中國女排奪金

問:今次東奧最想見到哪一幕?

孫:當然最希望見到中國女排拿金牌,其他傳統強項如游泳、跳水、乒乓球、羽毛球及舉重等等也贏多些金牌,為祖國爭光!同時也想見到香港選手可以發揮出應有水平,未必要拿冠軍,只要不辜負自己就可以。

馬:最想看到一班香港運動員都有好表現,他們很多都是我以前一起在體院訓練的朋友。如果Sarah(李慧詩)及Jessica(李海恩)拿到獎牌,我一定會好開心。除了單車之外,我也看好劍擊、游泳及風帆等項目都有機會。

黃:最期待見到我的隊友石仔(石偉雄)有牌落袋,我們都相信他有這個能力。但我也認為不要只關注有機會拿獎牌的運動員,其實拿到奧運入場券已是一種成就,想見證各位都可以發揮到自己水平。

Now Sports 奧運錄影廠啟動

NowSports團隊於歐洲國家盃閉幕僅僅7天之後重啟錄影廠。圖為Now歐洲國家盃2020TM發布會暨節目巡禮啟動儀式。(香港中通社資料圖片)

東京奧運開幕在即,NowSports團隊於歐洲國家盃閉幕僅僅7天之後重啟錄影廠,迎接疫情下不一樣的四年一度世界體壇盛事。

今屆東京奧運會共設有33個競賽項目。Now Sports以9條頻道播放賽事,錄影廠可同時接收最多14個衛星訊號。9條頻道包括601台及602台,主力直擊香港運動員賽事;603台將24小時無間斷為觀眾帶來奧運第一手新聞資訊,以及6條奧運官方頻道604至609台。

今屆奧運,Now Sports也為評述團隊注入新元素,首次邀請有「體育字典」之稱的李德能主持今屆奧運賽事。此外,還有一眾現役或剛退役的年輕運動員加入專項評述。包括梁穎瑜、丘雨勤、饒家輝、李卓耀(羽毛球)、馬詠茹(單車)、劉國堅(劍擊)、劉彥恩(游泳)、劉耀祖(乒乓球)、屈旨盈(體操/長跑)、周浩榮(跳水)及吳翹充(體操)等。

前輩教路平常心萬事有專家

鍾志光(右起)、李啟淦與洪松蔭都是成功的電視評述員。(香港文匯報記者黎永淦 攝)

香港不乏由運動員轉型評述員的成功例子,李啟淦、洪松蔭及梁穎瑜都是表表者。即將迎接評述生涯第8屆奧運的資深評述員鍾志光提醒各位後輩:「最重要是平常心,不需太緊張,萬事有專家。」

從事體育傳媒超過30年的鍾志光,昨日於書展為著作《體壇鍾橫──悟樂塵網中的鍾志光》舉行講座及簽書會,李啟淦及洪松蔭等老拍檔都有出席支持。90年北京亞運開始投入評述生涯的李啟淦,今年「轉會」到ViuTV擔任主持,他認為新手主持只要做到以下幾點便可勝任:「最重要是走上一層,即是以教練視角,解釋多一點給觀眾,再結合運動員小知識便可。」

08年京奧前加入nowTV,卻一直未有機會「出戰」奧運的梁穎瑜,看好馬詠茹在新崗位有發展潛力:「她很懂得擅用自己運動員的身份去與觀眾分享,具備當主持的潛質。我入行10多年都沒機會當奧運主持,她一加入便可參加歐國盃及奧運節目,真令人羨慕!」

近年在疫情影響下,運動員及教練都面對一定生活壓力,今次成為評述界「燙手山芋」,也許會成為其中一條出路,不過鍾志光稱:「這還需要視乎傳媒生態,如果要每4年才能派上用場,就連兼職也談不上。」

責任編輯: 宋得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