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健恩。受訪者提供
●《千面樂園》

邱健恩博士就是張浚華口中長大後對雜誌念念不忘,並且「神通廣大」的讀者之一。他所撰寫的《千面樂園》可說是市面上最全面解構《兒童樂園》出版史的著作,其中不僅全面收錄雜誌1006期封面,還對其內容及發展做了全面的鋪陳和評述。

「記得是7歲起開始看《兒童樂園》,很好看。以前買舊書容易,就去找回之前的舊刊來看。」邱健恩說,「我讀中文,最喜歡看的就是羅冠樵畫的歷史故事、神話故事,用今天的角度來看仍然很吸引。就算當時有其他書,也沒有一本像《兒童樂園》那樣。」

羅冠樵是《兒童樂園》的創辦人之一及主編,是雜誌的靈魂人物。邱健恩說,從雜誌的變遷中最容易看到的就是羅冠樵的風格的轉變。「早期的雜誌,例如頭200來期,不論是故事還是美術,都比較以寫實為主,而到了後期,尤其是400至600來期,就比較朝向童趣的方面發展,由畫面來引起小朋友的興趣。」他舉例道,例如早期的人物多是五等身,頭身比一比五,實際小朋友的比例是三等身,才更顯得意,於是後來的《西遊記》故事就用這種風格來塑造。「早期的《兒童樂園》,小朋友是家長眼中的小朋友,後期的則是小朋友眼中的小朋友。早期的市場,來自家長看到雜誌,覺得對小朋友有幫助而買,是為了讓他吸取知識;到了後期,家長仍會買,但是是因為小朋友喜歡看,這和『我想小朋友看』是很不同的。」邱健恩說。

羅冠樵對傳統文化的演繹亦賦予了雜誌不一樣的風格色彩,他原創圖文的中國神話故事、歷史故事等都非常受歡迎。「我們自己研究中國神話的人知道,中國神話是很麻煩的東西來的。但他夠膽畫,從盤古開天地,到女媧……他在整理神話上很有功力,很會串連故事。在中華文化的演繹上,以圖畫或者漫畫的形式來傳達,在香港來說他做了很重要的功夫。有些神話或者歷史其實是片段式的,他就加上一些故事,透過故事去給小朋友看,用簡單的方式來傳達。又比如《水滸傳》,怎麼給小朋友講潘金蓮和西門慶呢?他把整個脈絡梳理清楚,但是又避開了一些東西,如果不是對小朋友有充分的了解,並且有一種傳達傳統文化的渴望,是做不到的。」

1963年,張浚華加入《兒童樂園》成為執行編輯,與羅冠樵一起,二人幾乎負責了所有稿件的寫作。邱健恩慶幸雜誌找到這麼合適的撰稿人。「兒童最重要的潛移默化的教育,是語文。看《叮噹》,會產生很大的幻想;看傳統神話故事,會見到很多中國文化的內涵;動物的故事又保留天真的想法。現在的兒童教育比較強制化,但《兒童樂園》以輕鬆的方式,童趣、創意與傳統,三方都有了。」

從早期對知識的培育,到對傳統文化鄉愁的聯繫,到後期當香港經濟起飛娛樂方式豐富混雜下仍提供良好正面的兒童娛樂,邱健恩說,《兒童樂園》對香港帶來的影響是潤物細無聲的。 ●文:尉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