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預警系統支離破碎 欠災情評估成盲點
歐洲西部多國近日連場暴雨,引發百年一遇的洪災,再次凸顯全球氣候變化帶來的禍害。許多氣象專家指出,氣候暖化情況持續加劇,與極端降雨情況之間的關連日益緊密,以今次西歐洪災為例,便是暖空氣存在大量水汽,加上風暴移動緩慢造成,若氣候暖化進一步加劇,類似的極端自然災害將更頻繁,災害亦更嚴重。德國在受災各國中災情最嚴重,完全缺乏防禦能力,徹底暴露該國預警系統漏洞及缺乏災情評估,最終措手不及,蒙受重大人命和財產損失。 ●香港文匯報記者 文玟
今次受災地區暴雨規模罕見,德國一些州份在短短24小時內,便錄得相當於正常一個月甚至兩個月的降雨量。英國紐卡斯爾大學研究氣候變化影響的弗勒教授分析稱,氣候變化與暴雨之間有兩個主要關聯,其中之一是隨着氣候變暖,暖空氣可盛載更多水汽,氣溫每上升攝氏1度,降雨量便可增加約7%。
弗勒還指出,極端天氣也與北半球中高緯度上空的高速氣流(jet stream,又稱噴射氣流)變化有關。北半球的高速氣流主要由北極和中緯度地區之間的溫差推動,溫差愈大風速愈快。然而隨着氣候變暖,地球兩極溫度上升速度是赤道的2至3倍,高低緯度之間溫差減少,便會減弱高速氣流速度,令風暴移動速度減慢,意味風暴持續時間延長,帶來更長時間的強降雨。
3天前發警報 災區無收到
今次水災單是德國便有逾百人喪生,該國洪災預警系統似乎失去作用,引起各方批評。曾領導設計歐洲洪災預警系統的水文學家克洛克指出,德國預警系統可謂「支離破碎」,德國氣象局的警告需在各地方機構間層層傳遞,由地方政府自行決定防災安排。英國雷丁大學水文氣象學家斯佩特也發現,雖然氣象局早在周一、即洪災發生3天前便發出警報,但許多受災地區並未及時收到訊息,溝通不足成為致命傷。
也有專家強調,德國當局尤其地方政府對洪災規模預估不足,事先更未有做好充分準備。例如在重災區萊因蘭—法爾茲州,當地環境部欠缺全面評估,只針對主要河流發出洪水警告,但未有收集支流和小河流的詳細資料,無法及時發布警報,成為防災盲點。
高速氣流放緩 熱浪暴雨更頻繁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地球研究所氣候科學家科恩霍佩爾指出,多項研究證明地球中高緯度高速氣流的速度正在放緩,類似情況在夏季尤其明顯。這或形成全新和持久的天氣模式,熱浪和暴雨等極端天氣將更頻繁出現。
美國麻省伍德韋爾氣候研究中心高級科學家弗朗西斯也認為,歐洲西部暴雨成災,北美洲西部和太平洋西北部近期的熱浪,以及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及西伯利亞地區高溫天氣,反映氣候變化正逐漸加劇,「極端天氣並非個別情況,相互之間都存在關聯。」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