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港台十大樂聞,周凡夫在錄音房。周光蓁 攝
●周凡夫先生的部分著作。周光蓁 攝

半世紀筆耕不絕的香港藝術評論家周凡夫,以其健筆如飛之勢卻默然離我們而去。七月七日晚辭世消息一出,震撼香港音樂、藝術界,很快更輻射到整個華文世界,大家都為藝評巨人隕落而依依。

藝文界反應如此強烈,主要是大家都沒有心理準備面對這樣的一條消息,原因是他的文章從未停止。就以本報為例。近至七月三日,還以半版篇幅刊登周凡夫的《中國1921》樂評,那是根據六月三十日廣州交響樂團的網上演出,結果洋洋灑灑圖文並茂評述,完全看不出噩訊前四天的絕筆之作。

他的藝評事業自上世紀六十年代末開始,見證了香港各藝團從業餘轉為職業的歷史轉折全過程。在音樂廳裏的親歷體現,活現於他的筆下,遠勝書本理論。七十年代他獲資深音樂達人陳浩才委任為《音樂生活》編輯。該零售五角一份的雙周刊,是當時香港最暢銷的音樂讀物,報頭說明所涵蓋範圍包括:「唱片介紹、流行音樂、樂壇消息、廣播節目、音樂講座」。這個集藝術、商業、悠閒、資訊於一身的刊物,成為周凡夫發展藝評事業的重要平台,其中音樂會及人物介紹、唱片推薦等信息,以普羅大眾的標題、圖片推陳出新,啟蒙廣大讀者對音樂的認知。

隨着香港電台八十年代開始發展第四台為古典美樂電台,周凡夫的藝評擴充至大氣電波,自此成為兩棲藝評人,一方面在傳統報章媒體發表文章,同時在港台主持各類型雅俗共賞的音樂節目,包括《樂壇巡禮》、《音樂萬花筒》、《樂人樂語》、《國樂傳真》、《音樂龍門陣》等。其中1982年開始每年《十大樂聞》選舉,能夠維持到今天,全有賴於他的敏銳觸覺以及對音樂藝術的熱忱。

難以置信的是,九十年代之前的23年,周凡夫是全職紡紗廠的策劃工程師。隨着工廠遷移,他才開始全職從事藝評,其間亦參與雨果公司的唱片製作策劃,先後發行陳培勳、林樂培、陳永華、梁建楓、香港小交響樂團等香港音樂家系列唱片,為本地音樂留下珍貴影音記錄。

此外,他有策略地整理歷年發表過的眾多文章,分題目組織成一部又一部的巨著。例如綜合藝術課題的《香港文化藝術評論集》、《音樂香港評論集》,關於兩大樂團的《愛與音樂同行:香港管弦樂團30年》、《走向世界級樂團的蛻變:香港中樂團公司化的第一個十年》,港台音樂節目的《美樂·人生》,為費明儀立傳的《律韻芳華》,總結半世紀的《現代香港的起跑點:大會堂五十年的故事》,在澳門理工大學兼教十年,輯集四本套裝的《四季集:文化澳門十年評論集》等,著述文字何止千萬。

作為藝評前輩,周凡夫擁有比任何人都齊全的藝術參考資源,那是他半世紀從事藝評所累積的寶貴資源,從音樂會場刊到剪報、唱片,他都作系統保存,其中一部分已捐贈香港中央圖書館,但絕大部分在屯門家中。據夫人謝素雁表示,她樂意將資料全數捐出,惠及社會。

如此生前生後的無私奉獻,當局設立以周凡夫為名的藝術資料庫,這樣的要求實不為過。 ●圖文:周光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