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舉
最近,行政長官林鄭出席了電影《1921》的首映禮,接着,一批政務官和高級公務員也觀看了這齣電影。隨着特區政府全力在學校推行愛國主義教育,認識中國的近代史,香港學校也應該向青年學生播放電影《1921》,作為認識中國為什麼選擇中國共產黨以救國救民的核心領導力量的一個教材,讓香港年輕人更好地了解中國共產黨,增加香港市民對「一國兩制」行穩致遠的信心。
《1921》劇情主要圍繞1921年「中共一大」召開大會而展開,描繪了中國共產黨成立前後中國社會的時代面貌。由於劇情高度濃縮,歷史人物眾多,壓縮在137分鐘的電影裏,青年學生可能一時無法吸收到這樣複雜的歷史內容,以及無法理解中國歷史背景和中國當時青年一代的想法。因此,在觀看電影之前,向學生先作一些中國近代史的簡介和中國重要歷史人物的簡介,是相當必要的。
《1921》故事以發生於這一時期的幾個重要事件:五四運動、反軍閥獨裁、中共成立為經,以這一時期重要人物毛澤東、李大釗、陳獨秀等人的時代選擇與歷史命運為緯,將人物情感與情緒融入於時代變革的歷史進程中,編織出整個時代的全景。故事以獨特的「青春一代」視角,表現了上世紀的進步青年們在當時的情懷、理想與選擇。
1919年的「五四運動」,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的衝擊,在這塊黑暗的土地上,掀起了壯闊的波瀾,外有列強環伺,內有軍閥割據,從「翰林總統」徐世昌、下野的大元帥孫中山,到學者李大釗、蟄居在小胡同的「北漂」毛澤東,每個人都在苦苦尋找國家的出路和未來,只有明白了1921年前後的中國,才能明白共產黨的誕生,不是偶然,而中國的社會,也在這一次次的嘗試中,逐漸培育了誕生共產黨的土壤:中國共產黨並不是憑空誕生的,而是歷史的必然選擇。無論從理論上、從組織人事上,都經歷了重重的準備和選擇,「中共一大」只是經歷了重重波折之後的水到渠成。電影介紹了李大釗、陳獨秀、毛澤東們,怎樣一步步選擇了共產主義。中國和人民,怎樣選擇了共產主義。
1921年的上海,租界林立,局勢劍拔弩張。13位來自五湖四海,平均年齡僅28歲的熱血青年,從民族危亡的困境出發,將青春理想化作救國救民、尋求真理的信念,突破國際各股複雜勢力的監控和追蹤,在上海共聚,在陳獨秀、李大釗的領導和推進下,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宣告這個即將改變億萬國民前途命運的政黨正式成立。
電影中黃軒飾李達,倪妮飾王會悟,王仁君飾毛澤東,劉昊然飾劉仁靜,陳坤飾陳獨秀,李晨飾李大釗,眾人演技相當出色。李達參與「一大」會議組織和籌備工作,曾前往日本留學,歸國後致力於研究宣傳馬克思主義,也曾任上海外國語學社日語老師。劉仁靜是「五四運動」中的學生先鋒,理論知識豐富,能言善辯,充滿激情,有「小馬克思」之美譽。
毛澤東自小便心存救國救民的遠大志向,25歲不到,在湖南省立第一師範讀書時,他便與蔡和森等人發起進步組織新民學會。1918年,在北京大學圖書館當助理員,結識了李大釗和陳獨秀。在李大釗的帶動下,毛澤東得以廣泛閱讀了當時圖書館收藏的馬克思主義書籍,回湘後創辦了「五四」時期最出色的革命刊物之一《湘江評論》。
「五四運動」爆發後,陳獨秀親自起草、連夜印刷了《北京市民宣言》,在北京新世界遊藝場屋頂,將漫天的傳單灑向露天影院,被在場的巡警和密探拘捕。李大釗是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先驅和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他在新青年發表的《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庶民的勝利》等文章在中國首倡馬克思主義,激發了無數熱血青年的進取精神。
導演還從日本警視廳檔案中找到了日本特高科曾計劃破壞「中共一大」會議的資料,還找到上海法租界工部局接到過對共產國際代表來到上海警戒的信息等鮮為人知的記載。基於此,影片引入了日本和歐洲視野,在史實基礎上對代表們在「中共一大」會議前後化險為夷的過程進行了影視化表達,說明了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風雲變幻中,各種勢力交錯激盪,反映了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和操縱當時舊中國命運和共產黨一開始就反對帝國主義,以振興中華作為自己的歷史任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