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最新的通脹數據十分嚇人,6月CPI環比上漲0.9%,是2008年6月以來最大環比漲幅,按年更升5.4%;剔除波動較大的食品和能源價格後的核心CPI同比上漲4.5%,是1991年11月以來最大同比升幅。雖然美聯儲一再強調,造成當前通脹上升的因素是暫時性的,通脹壓力不會持續,但隨着一些關鍵通脹指標持續攀升,不少人擔心通脹持續時間可能比預期更持久。
連串措施 推升消費服務支出
分析人士認為,美國物價水平自今年年初以來不斷上行,短期來看部分由於聯邦政府出台大規模經濟刺激計劃推動消費需求增長,超出企業供應能力,供應緊缺導致價格上漲;此外,取消與新冠疫情相關的限制措施推動旅遊、交通等服務支出增加,導致通脹壓力進一步加劇。在「基數效應」下,形成快速上升態勢。2020年3月至5月疫情爆發期間CPI大幅回落,導致可比數據處於相對低位,因此,由此帶來的同比漲幅短期內有望見頂。這也是美聯儲到目前為止,仍然很淡定的原因。在它看來,隨着暫時性因素消減,通脹數據有望回落至其設定的2%長期目標。
供應鏈中斷 暴露結構性問題
然而從更長期來看,疫情影響長時間滲透於美國經濟,供應鏈中斷、原材料短缺和勞動力供需不平衡等深層次、結構性問題逐漸暴露,未來通脹水平將出現多大程度回落值得懷疑。
在最新發布的經濟前景預期中,美聯儲官員預計今年美國通脹率升至3.4%,核心通脹率為3%,高於美聯儲目標。
與此同時,美國通脹預期不斷攀升。根據紐約聯邦儲備銀行日前發布的調查結果,消費者對未來12個月的通脹預期中值躍升至4.8%,是2013年以來最高水平。
產品售價升 工資增速卻落後
美國全國獨立企業聯合會13日公布的數據顯示,6月高達47%的小企業提高了產品售價,創1981年以來最高比例。但與此同時,工資上漲速度卻落後於提價速度。美勞工部數據顯示,6月平均時薪環比增長0.3%,但剔除通脹因素後平均時薪則環比下降0.5%,表明消費者購買力正在縮水。
「這顯示出通脹壓力比預期嚴重,並將持續較長時間。」富國銀行經濟分析師莎拉豪斯說。她表示,通脹壓力正擴散到更多經濟領域,通脹最終將在何時、以何種程度穩定下來尚不清楚。 ●記者 蔡競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