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服務學習與實踐:香港老故事書寫」課程的浸會大學學生,與華富邨街坊林婆婆(右二)相談甚歡。
●圖為浸大「服務學習與實踐:香港老故事書寫」學生課堂成果。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廣濟)入伙54年的港島南區華富邨預料將於2027/2028年度開始清拆重建,屆時逾半世紀的人與事將進入歷史,故浸會大學一班學生把握最後機會通過服務該邨長者,以不同媒介書寫華富邨街坊的老故事,結集成香港基層市民打拚的實錄。

浸大歷史系及語文中心早年合辦跨學科通識課程「服務學習與實踐:香港老故事書寫」,學生分別在華富邨及黃大仙區展開口述歷史採訪服務學習計劃。73歲的華富邨街坊林婆婆是其中一名故事主人翁,她生於福建,不到15歲便要外出工作養家,20歲前已結婚生子。上世紀八十年代,當時38歲的林婆婆移居香港,「他們(家鄉親友)羨慕我能到繁華的香港,但初來港的生活比鄉下更加困難,語言不通、物價又貴。」

為了養家餬口,林婆婆一度打幾份工,「不要怕苦,一路做、一路學」是艱苦時代教會她的生活技能,約30年前上天終於給她一家獎賞-成功分配到華富邨公屋單位,「未上樓前每租5,000元,後來住華富1,000多元租金,兒子又投身社會交得起租,我就無再做嘢,大家都話我中了六合彩。」

婆婆:一草一木皆感恩

如今,林婆婆兒孫滿堂,苦盡甘來,「現在得閒就找人聊天,去街市買菜,參加社區中心活動。之前手術出院後,每朝洗完傷口我都要去打麻將!」在華富邨居住數十載,該邨一草一木也令她感恩,尤其是該邨自給自足的社區配套設施,足不出邨也能獲得各種生活所需,她期望能安置到另一個同樣配套完備的屋邨。

為林婆婆進行口述歷史記錄的3名浸大學生均表示,該課程收穫豐富,同時也面臨不同挑戰,因為他們除了製作短片,不同小組也要通過文字、聲音、漫畫等不同形式記錄屬於屋邨街坊們的歷史。

浸大歷史系講師郭錦洲博士表示,口述歷史作為傳統大事件歷史的補充,能讓平民也參與到歷史故事的書寫中,「具有跨時代意義的華富邨、街坊的個人故事,也是社區歷史、屋邨歷史,乃至香港歷史的重要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