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家炳基金會重視教育發展。網站截圖

香港文匯報訊 香港實業家、慈善家田家炳2018年7月10日與世長辭。田先生終生勤儉誠樸、行善積德,他重視教育的發展,更有「百校之父」之稱。田先生離世這三年來,他所培養的教育人才、所支援的田家炳學校和田家炳基金會(以下簡稱「基金會」)共同賡續其遺志,努力地踐行着他的人生信念——「中國的希望在教育」。20世紀90年代開始,田先生為各地師範院校辦學慷慨解囊,這在當時絕無僅有。他認為:「自己的力量確實有限,所以我把錢放到最需要的地方。我選擇教育,特別選中了師範教育,是因為老師的質量是教育的關鍵。」因此基金會一直注重教師培訓工作,近年來更積極進取,拓寬維度。

據田家炳基金會方面披露,他們透過多種方式培養優秀師範生,鼓勵更多有為青年投身教育事業,例如在東北師範大學等11所高校捐資設立獎學金,以表彰品學兼優、熱愛教育的師範生,更資助大學設立「師範學院」,提高師範生培養層次和質量。在香港,基金會連續幾年支持新一代文化協會舉辦「傑出準教師選舉」,發揮優秀人才的引領示範作用。另外,近幾年以「面向中西部欠發達地區」和「培訓內容涉及面廣」為兩大教師培訓重點,關注四川、雲南、貴州等省份的二三線城市及農村地區的教師培訓,還因應教師多樣需求,開展了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家庭教育、幼兒教育、特殊教育、性教育等方面的培訓。線上的教師心理健康培訓更幫助教師應對新冠疫情期間的教育難點,紓緩壓力。

提升學校前進的速度

田先生於1994年為當時即將在香港開辦的田家炳中學填寫校歌的歌詞:「學海無涯,唯勤是岸,思明至善,校訓昭彰,願我輩身體力行,毋怠毋荒。」田先生曾說:「把全國的田家炳學校辦好,是我傾盡全力、節衣縮食、忘我捐資的動力。」可見學校的發展一直牽動着他的心,改善硬件設施、提升教育內涵、重視學生培育是學校及基金會共同努力的方向。在現今信息萬變的時代,互聯網影響我們的生活,因此,教育上學校對互聯網的硬件設施也要增值。基金會2018年開始實施「田校配套改善計劃」,以資助學校修建錄播室、電腦室、科學實驗室等教學空間,購買投影機、電子白板等多媒體教學設備。同時,也為學校修繕陳舊的教員室和學生宿舍、以及破損的食堂、運動場、洗手間等公共設施。這提升了教學效率,改善了學校的面貌和校園環境,增強師生對校園之家的歸屬感和滿足感。

田校開展特色校本課程、組織教師外出參加交流培訓、承辦教育教學論壇等提供有利條件,使學校在過程中探索發展方向,展現了教育風采。學校環境影響學生成長,田校經常組織學生參加傳統文化、STEM夏冬令營、研學旅行活動等,以豐富課餘生活。而在今年5月剛結束的「幸福田園」田校文藝作品比賽中,學生以繪畫、文學和視頻的方式,生動記錄了他們幸福美好的校園生活。現代化、國際化的學習環境使學生邁出更加堅實的步伐。

推進德育項目的深度

在教育上,田先生最重視學生的「德育」,這也是基金會一直以來的工作重點,不斷推進德育項目的深度。基金會曾與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及中大團隊合作,在內地和香港實施了「中小學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成功案例與課程開發研究」和「傳承『動』起來——香港小學中華文化課程設計與推廣」項目。冀藉此弘揚中華優秀傳統美德,項目使學生了解「非遺」及中華文化所蘊含的傳統美德,培養其民族自豪感、文化認同感和責任感。基金會曾向香港九所大學及香港演藝學院、職訓局專項捐資,用於開展有關促進德育、弘揚中華文化、加強學生服務學習等方面的項目,當中有資助用於文化交流,使香港學生認識川藏文化、古蜀文明、絲綢之路,拓寬中華文化視野。

在內地要看到「田家炳」的「足跡」也不難,浙江師範大學中就有「田家炳德育研究中心」,冀以培養德育人才,建設德育學術交流平台,基金會於去年與該校合辦的「新時代德育模式創新論壇」有200多位德育工作者赴現場參會,網上直播點擊量超50萬,受到廣泛關注。這些項目在德育領域中推動形成了一批具有創新性、實用性和科學性的理論研究及學校實踐成果。項目團隊中很多人都曾受惠於田先生:有的曾榮獲田先生所設立的德育論文獎,有的受其資助外出做學術交流,有的早年曾參與過田先生所資助的其他德育項目並奠定了學術基礎等等。

「求學常懷田老志,承恩不忘三春雨。」田先生的教育理念在當下仍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這三年來,全國各地受惠的大學及田校以多種方式紀念田先生。他所培育的人才仍在秉承他的教育情懷,他所關愛的學校仍在孜孜以求育英賢。他在教育園地所播下的這些火種,將生生不息地光耀華夏;他的精神光輝,將繼續照亮莘莘學子的教育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