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府井步行街。 作者提供

江 鄰

日前,接到去深圳工作的調令。在前往下一個人生驛站之時,我選擇王府井,向北京告別。人生充滿巧合,弱冠之年離開生我養我的巴蜀大地,到北京學習工作了16年,隨後派駐香港16年。這一北一南兩座城市,在我生命旅程裏承載了同樣厚重的喜怒哀樂。數月前才告別香港,現在又要向北京告別了。

北京是我的第二故鄉。在中國傳統文化裏,「井」往往是同故鄉聯繫在一起的,離鄉背井正是遊子生存狀態的寫照。而「王府」,則鮮明地代表了人們對北京這座古都的意象。

長街樓宇重 老巷麵茶香

王井千年月 士欄漏夜霜

帝都何所憶 一步一滄桑

從此江湖去 京城是故鄉

關於王府井的故事,還是從一條胡同講起吧。雖說叫胡同,呈現在你面前的卻是一條寬闊的大馬路。如果不看路牌,你很難把這條大馬路與胡同聯繫起來。但它確實是一條名正言順的老胡同,當年因胡同西頭有一口井,水質甘甜,故得名「大甜水井胡同」,沿用至今。據清光緒十一年《京師坊巷志稿》記載,北京內外城共有水井1,258口,大多水質鹹苦,少數甘甜可飲者尤其寶貴。這條因水井而得名的胡同,位於王府井西南部,西起南河沿大街皇城根遺址公園,東穿王府井西街,直抵王府井大街。

王府井大街在國際上的知名度,堪與紐約第五大道、巴黎香榭麗舍大街比肩。這條全長1,600米的繁華商業街,興起於元朝初年。在元大都建設過程中,從一個寂寂無名的小村落發展起來,得名「丁字街」,且一舉躍入當時規制的「大街」之列(36米以上為大街,18米以上為小街,9米以上為胡同)。明朝早期,有十個王府先後落戶於此,遂改名「十王府」。明亡,王府衰敗,地名卻被保留下來,稱「王府街」。清朝後期,王府街日漸繁華,成為四九城有名的商貿街區。

1915年,北洋政府內政部繪製《北京詳圖》,把這條街分成三段:北段沿用舊名改稱王府大街,中段因乾隆時期設有供官員飲馬的八個石槽而得名八面槽,南段則以附近的甜水井命名為王府井大街。後來,隨着三段大街功能接近,界限模糊,逐漸就用「王府井」稱呼整條街了。

經過數百年發展,特別是近幾十年來的改造和擴建,今天的王府井不但是一條擁有眾多傳統名店的商業街,也是一片現代化購物廣場,還是著名的酒店商住區。從一條街的繁華,走向了一個商圈的繁華。

在北京市發展規劃中,這個商圈以王府井步行街為中心,覆蓋東二環核心地帶,面積達120萬平方米。西與天安門廣場、故宮博物院相鄰,東靠金寶街、雅寶路使館區,南據大名鼎鼎的北京飯店和長安街,北有中國美術館和中國民航總部大樓。這裏區位優勢明顯,歷史文化悠久,商業發達,交通便利,以獨特的商貿優勢和旅遊價值蜚聲國內外。

我此次返京,租住在王府井附近的甘雨胡同。閒暇時間比較多,無數次在這片流金溢彩卻不乏人文傳統的大街小巷間漫步。思緒悠悠,穿透流逝的歲月,感悟城市的滄桑。

由於駐港多年,對王府井的香港元素感觸尤深。最引人注目的,自然是地處王府井核心地段的商業綜合體--東方廣場。這個堪稱亞洲規模最大的商業建築群,是李嘉誠先生的得意之筆,佔地10萬平方米,儼然北京「城中之城」。雄踞其間的東方君悅大酒店、東方新天地商廈、東方豪庭公寓等建築,成為北京的新地標。

與東方廣場隔街相望,緊靠大甜水井胡同,還有一座港資建築--王府中環。這是香港置地集團打造的一個時尚商貿生活中心,充滿港味的設計風格中,巧妙融合了王府井傳統街區的底蘊與西方現代建築的精粹。建築總面積達15萬平方米,包括4萬多平方米的零售空間,七十多個房間的文華東方酒店,配以上千平米的草坪和遊樂場地,錯落有致,和諧共生。

當然,在王府井商圈裏,更有代表性的還不是這些新派建築。北京飯店、王府井百貿、中國照像館、新東安市場、老北京風情街、東來順酒樓、天主教東堂等歷史久遠的建築物,矗立於韻味十足的新街古巷,以既有的風度,展示着獨特的魅力。盛錫福帽子、步瀛齋布鞋、承古齋書畫、懋隆首飾等傳統名店燦然點綴,王府井小吃街一百多家特色攤檔爭奇鬥妍,演繹着這片熱土的煙火人間。

真是一個充滿活力的王府井!底蘊深厚,進取而包容。它屬於商貿,也屬於文化;屬於傳統,也屬於現代;屬於中國,也屬於世界。詩人這樣吟頌王府井:古老的,隨着歲月更迭,日見其滄桑;新潮的,追着時代速度,愈秀出風采。為輝煌的歷史年輪,它有足夠的資格自豪;為繁華的現實光環,它有無限的信心驕傲……

漫步街頭,不時想起與王府井的第一次相遇。那是1988年9月上旬,我剛到北京不久,在位於西郊的中央黨校讀研究生。周末與同學進城,首選王府井。那天做了些什麼?逛商場,吃小吃,都模糊了,惟一留下清晰印象的是王府井書店。這座創建於新中國成立前夕的大型書店,一直以其建立時間早、規模大、品種全、服務好而被譽為「共和國第一店」。那是我當時見過的最豪華的書店,書林畫海之間,心中受到的震撼記憶猶新。書店大樓經過數次改建,現今的建築風格已不復當年。但當我再次步入書店大堂,沿着階梯拾級而上,仍有一種久違的親切感撲面而來。

常言道,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有人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我卻認為首先還得讀萬卷書。只有讀過了萬卷書,胸中有丘壑,才能更好地領略萬里路上的旖旎風光。不然,山無情,水無意,你在萬里路上奔波,充其量就是一個郵差:經手無數,都是冷漠的郵袋,對所送物品的獨特價值沒有感覺,亦不曾獲得。

冥冥之中,過往從北京開啟的三十多年人生行走,這座有着豐富內涵的書店,成了自己精神的啟航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