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上專欄文字的評論結集。作者提供

黃仲鳴

前些時,在本欄寫過兩篇文章,一是《〈紅樓〉的敘事觀點》,二是《薛興國的「漫話式」》。用「敘事觀點」的技法來評說小說,是胡菊人的絕活;而用「漫話式」來寫作,也是胡菊人喜而為之的。

先說「漫話式」,是指除了評點、考證、評論之外,另一種談文論藝的方式。其實,薛興國、胡菊人的「漫話式」,是塗寫框框專欄文字而來,一日一則,或有連貫性,遂形成一篇「大文字」,雖無論文的架勢,但內容一樣會有創見。

至於「敘事觀點」,在胡菊人的《紅樓水滸與小說藝術》、《小說技巧》等書中都善而應用。手頭上剛從圖書館借來的《小說金庸》(江西教育出版社,2017年),他同樣運用這種技法來評論。當然,這是他移民溫哥華後,在那邊報紙寫的專欄文字。這也是他評論小說的「最新作品」,也是所謂「漫話式」。

胡菊人與金庸是僱傭關係,後來是朋友關係,對金庸的創作和作品,自是有認識。

胡菊人對「敘事觀點」極為看重。他和白先勇都信奉「選用敘事觀點已決定了寫這部小說成敗的一半」。他在《小說金庸》中強調:

「所謂敘事觀點,簡言之就是由誰來說故事,帶動情節的進行。人物、場景、言行、樣貌,是怎樣顯現的,由誰看出來、聽出來、感出來。人物的名字、身份、背景,怎樣讓讀者知道。」

他舉《射雕英雄傳》東邪、西毒、南帝、北丐的出場為例,都是透過郭靖、黃蓉兩人或其中一人的眼中看出來;這是所謂「單一觀點」,並不用金庸的「全知觀點」。胡菊人說這是「作者隱身術」。

胡菊人就是用這技法來評小說之優劣。在《小說金庸》中,他重複了以前的看法:

「《紅樓夢》林黛玉之出場,又從她眼中引出賈母、鳳姐、寶玉等人之出場,費了多少寶貴的筆墨,寫得多麼動人,使我們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又如《三國演義》諸葛亮之出場,作了多少預設的布局,從第三十六回一直到三十八回,劉備才見到了他。」

金庸小說的成功,正是運用了這「秘笈」。這「秘笈」,並非是緣自西方的小說理論。

金庸是電影編導出身,他寫的小說,自然充滿電影感。胡菊人拿《神雕俠侶》第三十三回「風陵夜話」來說明什麼是「作者隱身術」,論述十分恰當。而這一回,也是我十分喜看的。

一開首,描述黃河北岸的風陵渡頭,擾攘一片,驢鳴馬嘶,人聲車聲嘈雜,大雪紛飛,河水結冰,這是電影中的遠景,鏡頭拉近,定鏡一老店,客滿擠擁,二十多人在大堂上圍坐,以火取暖,寒風自門縫中擠進。有三騎蹄聲,自遠而近。這就是電影感,緊扣讀者心扉,三人推門而進,各人眼前一亮……

在這描述中,不見作者現身,也不見作者說話,筆法何其上乘哉!

《小說金庸》的「漫話式」評論,值得寫文評人揣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