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次展覽的互動元素,包括與AI羽毛球機械人「對戰」及着陸區VR體驗,大受觀眾歡迎,記者到場時亦特別親身試玩。其中的羽毛球機械人,樣子可愛反應靈敏之餘,「技術」亦有相當水準,不過在「主場」優勢下,始終是有逾十年球齡的記者「技高一籌」。至於透過VR頭盔「遨遊太空」,不單能看見着陸區周圍360°的地形地貌,更可從月球及火星角度「回望」遠處太陽及地球的運轉,令人大呼過癮。
展覽專區的羽毛球機械人由內地的大學研發,是全球唯一一款能全自主進行人機對戰、機機對戰的AI機械人。它矮小靈活,接球樣子十分可愛,面對記者所發高球,都能迅速反應,以機器臂準確控制球拍回球,引得圍觀市民拍掌歡呼。雖然記者並非羽球高手,但球齡亦逾十年,被激起「戰意」後更加投入多次飛速扣殺,成功使得機械人出現失誤。
事後體驗展區導賞員梁先生向記者進一步解釋,該機械人是以羽毛球底部的反光位和小天線,以追蹤球的方位和運動軌跡,接球準確率達95%,不過由於展區現場天花板燈光較亮,雖然能保持高速移動,惟對其實際接球發揮也有一定影響。
VR身臨火星着陸
至於理大展區的VR體驗,工作人員會貼心地分派消毒眼罩和紙巾,又簡介火星和月球表面環境和地理構造,但記者也要輪候一小時才能開始「遨遊太空」。戴上VR頭盔,記者即時「身處」着陸器上空,能360°環顧月球和火星着陸區周圍的地形地貌,亦可清晰看到遠處太陽及地球的運轉;其中在「天問一號」着陸區,記者甚至看到了火星最大平原烏托邦平原的地質構造細節;而於「降落」「嫦四」着陸區時,記者驚喜地發現,着陸區周圍有很多隕石坑,其中有三個較大的碗狀隕石坑,坑底相對平坦,周圍環繞着一圈隆起的坑壁,身臨其境之感,令記者忍不住大呼過癮。 ●香港文匯報記者 王韵琪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