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屬現代觀念,而在中國古代典籍中,不乏能與當下環保掛鈎的記載、論述,茲舉例如下。
·竭澤而漁
《呂氏春秋·義賞》:「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焚藪而田,豈不獲得?而明年無獸。」
意思是說,把水排盡來捕魚,怎可能捕不到?但是明年就沒有魚了;燒毀樹林來打獵,怎可能獵不到?但是明年就沒有野獸了。觀乎今天,過度捕獵鳥獸和撈捕海產,已使多種動物瀕臨絕種,不但危害自然生態,也影響了人類自身利益。現時大多數國家都定立了禁獵、限捕等法規,例如中國每年實施南海休漁期,以免竭南海而漁而導致南海無魚。《呂氏春秋》雖非提倡環保,但其「竭澤而漁」的警告,卻正好與今日的環保意念相合。
·牛山濯濯
《孟子·告子上》:「牛山之木嘗美矣,以其郊於大國也,斧斤伐之,可以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潤,非無萌蘗之生焉,牛羊又從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
牛山本來林木秀美,但在不斷砍伐、放牧下,終於淪為光禿禿。孟子借牛山由美變禿,比喻人受外在環境影響而失其本心。孟子談牛山,本非叫人保護環境,但卻點出過度砍伐、放牧,會令山林無復舊觀。今天,保護森林已成國際共識,「牛山濯濯」一詞,在環保上實具警世意義。
·洞庭吞江
《岳陽樓記》:「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收錄於《范文正公文集》,是范仲淹的代表作。文中的「吞長江」,點出了洞庭湖吸納江水的地理狀況。大湖吞納來自上游的河水,起了蓄水、調節水勢、防止下游氾濫等重要作用。可惜後世圍湖造田等破壞生態的舉措,令洞庭湖大幅縮小,往日蓄水、防洪等功能也大降。《岳陽樓記》中「吞長江」三字的含意,今人當細心體會、汲取教訓。
●中國文化研究院(中國文化研究院成立了二十年,旨在弘揚中國文化,加深香港市民與學生對國家歷史文化的認識。)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