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少藝術作品都以面具為題,如音樂劇《歌聲魅影》。 資料圖片

新冠疫情持續,口罩已成為我們生活的必需品。口罩的英文是Mask。但Mask只是不同種類口罩的統稱。除了常用的外科口罩(surgical face mask),市面上還有其他「口罩」,例如 cloth mask(棉布口罩)、bandana(大有民族風的圍巾)、neck gaiters and balaclavas(運動用的多功能頭巾領巾)。雖然他們的防護功效成疑,無可否認,他們已漸漸成為潮流服飾的重要配飾(accessory)。 Mask除了防護,其實mask本身也是宗教、藝術和人性的化身。希望藉着今次機會讓大家看看mask的另一面。

Mask又稱face covering。顧名思義,是一種戴在面上遮蓋全臉或部分臉的物件。面具早於公元前7,000年已經出現,而且具有濃厚的宗教意義(religious implications)。古人相信大自然充滿着各種鬼怪神靈(spiritual beings),他們掌握大自然和人類的命運。古人相信,透過面具或面具崇拜(mask worship),可以與大自然聯繫(connect)或協商(negotiate)。面具和舞蹈成為了世界各地原始部落(tribes)與鬼怪神靈溝通的方法。時至今日,面具仍然是部分宗教禮儀(rituals)其中一樣重要的用具。

戲劇中突顯人物性格

Mask在戲劇(theatrical performance)中曾經扮演着一個舉足輕重的地位。早在古希臘戲劇(Anicent Greek theatre),面具已被廣泛使用。面具可塑性很高,色彩和線條的運用可突顯人物性格(personalities)和人物設定(persona),例如:角色的年歲(ages)、階級(ranks)、職業(occupations)和忠奸善惡。

面具的運用也打破了性別的界線。《歌聲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男主角所戴的面具相信最為人所熟悉。面具也是化裝舞會(A masquerade ball (or bal masqué))的一個重要元素。

中國的京劇(Peking Opera / Beijing Opera)雖然不是用面具,但京劇的面譜(painted face)與話劇的面具有異曲同工之妙。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我們有意無意會帶着一個想像的面具(imaginary mask)來掩飾我們的情感或性格。Mask作為動詞,意思是掩飾、偽裝、遮蔽(hide,  disguise, conceal)。例如:以嘲笑別人來掩飾不安(His sarcasm is a mask for his anxiety);以笑來掩飾失望(He masked his disappointment with a smile)。我們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語,就成了我們人性的面具。

Mask的出現為人類帶來無限的可能。宗教上給予平安,藝術上給予創作空間。希望口罩快快離開的同時,也盼望我們懂得欣賞面具文化 (mask culture)。

●吳翠賢 香港恒生大學英文系講師

隔星期五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