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x示範漁網編織技術。
Rex(左)和Sarah想辦法將漁網編織的技術傳承下去。
Sarah背上加入現代元素的漁網袋。
「飄雅活藝」創意總監陸詠沁。

在既講求迎合科技的速度,同時又着重放慢腳步的年代,就像菲林相機雙重曝光的功能一樣,出現了重影、兩個主題交疊微妙的視覺效果。要是將身處的這個時代幻化成一張照片,或許能捕捉到因為時代更迭而產生新舊交替的「瞬間」。擁有百多年歷史的香港,似從老化到活化之間的瓶頸中漸漸找到出口,在活化傳統技藝百花齊放的氛圍中,無論作為主角、領導的角色、參與者或者是感興趣的人,應該怎樣為逐漸被遺忘或者淘汰的日常,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為這些產物迎來更豐富的未來?

上世紀的人善於靠一雙手找到畢生「搵食」的技能。在這些積累下來的智慧逐漸被時代的巨浪吞噬之前,民間早有個人或者機構組織為傳統手工藝找到安身之處,甚至結合設計、藝術加入當代的元素,創作出屬於今天的時代產物。單看香港,既不乏傳統手工藝,也不缺「有心人」默默守護、傳承。他們的堅持能否扭轉傳統手工藝漸漸退場的命運?坊間相關的展覽、工作坊和體驗,又是否能凝聚大眾的力量,給它們延續意義、帶來新的生命? ●採、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陳苡楠

記者認識非牟利組織長洲生態文化環境保育協會的羅家健(Rex)和葉翠霞(Sarah)兩位創辦人,源自於日前CHAT Shop推出的其中一項織品——漁網袋。漁網編織原是為了漁民在海上捕魚,而漁網袋則是漁民利用漁網編織技術製作、懸掛於漁船上的袋子,用來盛載乾貨或者球狀的物體。Rex和Sarah與記者相約於長洲碰面,然後再到他們所居住的船「Floatudio」上進行採訪。當天,Sarah肩膀上背着的漁網袋,與一般手袋一樣,漁網袋中放着她私人物品,經過「個人化」的袋子,無論是風格還是顏色,與她休閒的衣着都很搭調。

Rex小時候在長洲的漁民家庭長大,2012年與Sarah成為情侶,一同居住於「Floatudio」船上,並以營運遊艇服務支撐着一同成立的機構。Rex和Sarah憶述本次能夠有機會與CHAT六廠合作,是因為一個朋友在長洲舉辦編織工作坊,認識到來自哥倫比亞、CHAT六廠紡織項目總監Paola Sinisterra。Paola自此對長洲文化、漁網編織技術產生興趣,就連同10個朋友和Rex、Sarah以及Rex的爸爸一同學習漁網編織,聆聽有關漁民家庭、長洲的故事。Paola除了將加入現代元素的漁網袋帶進CHAT Shop,更重要的是將本地傳統漁業技藝的故事,通過CHAT的網上平台傳遞給更多的人。

生活處處可見民間智慧

「我本身不是長洲人,來到這裏居住以後覺得很多東西都很新鮮。」過去住大埔的Sarah,儘管曾和Rex遊歷過60個國家,來到長洲,眼前的事物仍然引發她的好奇心和關注。「在長洲,人與人之間沒有隔膜,很有人情味,令我想多了解他們的文化。一個地方最吸引人之處並不是名勝,而往往是那裏的人。」Sarah形容自己是一個觀察入微的人,比如從一個船上的撈箕開始,發現實際上很多漁民用的工具都離不開同一種編織技術,也對漁民的智慧感到相當佩服。隨着漁民的生活水平上升,漁網編織逐漸從人手轉為機器製作,Sarah很希望能夠抓住這條手工藝的尾巴,想辦法將漁網編織的技術傳承下去。「我看見一些著名品牌的某些手袋,都是用相似的技術製作。」Sarah表示,Rex本身是長洲西灣第三代漁民,有較多的人脈,可以邀請到上一代的漁民在二人舉辦的工作坊中教授漁網編織技術,也有着特別的傳承意義,「是否等到熟悉漁網編織的人都去世了,大家才講保育,才覺得它重要?」Sarah說。

反之,在長洲土生土長的Rex卻笑言:「長洲日常生活的東西,我經常都能見到,所以最初覺得很普通。」Rex提到,在海上生活僅僅是因為自己的情意結,恰好其中一個叔叔以低價出售給他一艘船,就達成了自己在海上生活的願望。Rex分享到,Sarah的想法帶給了自己很多始料未及的啟發,發現除了可在海上居住和做生意,還能參與很多保育工作,其中就包括分享漁網編織技能。能夠親眼見證它應用於生活上,並獲得人們的認同,Rex開始覺得自己能為漁民文化以及當中的手藝付出更多,「我們未必能百分百做好,但還是盡量希望將保育、承傳的信息帶給不同的人。」Rex說。

傳統金屬工藝糅合當代設計美學

位於中環、非牟利的工藝體驗場所「飄雅活藝」,平日會舉辦展覽和工作坊等活動,為前來的觀眾打開工藝領域的眼界。近日「飄雅活藝」正在舉辦專題展覽「點藝成金」,展出香港和日本的工藝師所創作的金屬工藝品,作品不僅透過金屬工藝述說豐富的歷史背景,其技術也反映當時人們的生活需求。當代工藝師則將這種傳統工藝糅合其功能性、當代的美學與設計,在展覽中呈現。「這裏匯聚了傳統和當代工藝師的作品,在香港比較難一次過看到那麼多手工藝,我們希望這個地方能夠作為一個見證,為觀賞者講述鮮為人知、被忽略的一些香港故事。」「飄雅活藝」創意總監陸詠沁(Penelope Luk)認為,傳統工藝既要以它本身的形態繼續留存,同時也要與時代接軌。

以展品《純銅壺式蒸餾器》為例,傳統工藝師陸樹才、陸強才夥拍煉酒師色阮澔、張曉明,以製作銅製葫蘆涼茶鼎技術為基礎,改良純銅壺式蒸餾器,將其變成提煉手工釀氈的器具。這種重新演繹的方式,給香港傳統手藝賦予當代的靈魂,觀賞者不僅從工藝和藝術的角度欣賞展品,還可以走進更深一層的歷史背景,了解更多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銅製品在香港最輝煌時期的生活形態,解構昔日「前舖後工場」的涼茶經營模式。「透過了解、認識與對話,作品成了兩代互動出來的副產品。」Penelope提到,過去的工藝師能夠一輩子都只聚焦在一個工序,他們對自己的崗位或者手藝都有一種情結,因此策展的切入點往往是他們的故事。Penelope相信,這樣不僅能幫助工藝師梳理情感,還可以連結當代需要的文化、設計和藝術,讓大眾一同感受他們的歷程。「自有工藝發展開始,這種互動就沒有停過。工藝、設計、藝術和文化的關係總是密不可分,這亦將會是全球傳統工藝發展的大趨勢。」Penelope認為,日後傳統手工藝將以什麼方式演繹,可以令到它一直發展下去,對於「飄雅活藝」來說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