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疫情防控持續見效,至昨天已連續13天本地「零確診」,若今日亦沒有本地病例,將實現14天本地「清零」,達到本港與澳門、廣東磋商通關的基本預設條件。政府要把握這來之不易的時間窗口,主動抓緊時機與澳門商談,爭取港澳先通關,積累經驗;在此基礎上以恢復粵港澳正常通關為目標,共同協商制定三地通關的標準模式和長效機制,為疫情穩定下三地實現正常通關、促進經貿和人員往來作好充分準備。

本港連續13天沒有本地確診個案,重燃與澳門、廣東通關的希望。澳門特首賀一誠早前表示,只要本港連續14天沒有本地確診個案,就有條件磋商放寬港澳兩地的出入境措施;廣東方面也一直表示,本港做到了持續的本地零確診,就可以考慮粵港通關。目前本港「外防輸入」比較嚴密、「內防反彈」的限聚、檢測、追蹤等措施亦日臻完善,加上疫苗接種人數以每日3萬的速度遞增,疫情穩步好轉可期。澳門疫情一直穩定,廣東疫情也已受控,現在是磋商恢復粵港澳通關的難得時間窗口。

目前廣東珠三角仍有零星個案,而澳門本地一直零確診,從策略考慮,先港澳通關、再到粵港澳通關、逐步發展到香港與內地全面通關,是務實可控的科學做法。三地通關的標準模式和長效機制,涉及通關條件確定、通關檢測安排、核實檢測記錄、疫苗接種記錄互認安排等措施,這些都需要三地政府制定共同認可的標準和機制;而且,由於粵港澳疫苗接種率皆未達至群體免疫所需的七成水平,有效控制新冠疫情仍存變數。因此,三地應以通關為目標,制定確保常態通關順暢有序,又能有效應對疫情反彈的機制。三地早研究、早確定預案、早訂長效機制,有利於三地聯手抗疫,而且三地抗疫機制一體化,可成為大灣區打破制度壁壘、構建一體化發展的先行先試領域,為大灣區加速融合進行有益探索。

通關瞄準模式和長效機制的磋商制定,本港要更積極主動。過往疫情防控,廣東、澳門做得比香港好,因此廣東、澳門的經濟復甦步伐也比香港走得更穩更快。若本港早一日與粵澳通關,可助推本港經濟早一日走出低谷,迎來全面復甦的曙光。香港總商會總裁梁兆基昨日出席電台節目時指出,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估計,本港在疫情下已損失6,000億港元,本港屬細小和外向型經濟體,如果長期無法通關,靠「內循環」難以恢復各類經濟活動,本地經濟可能會一沉不起。這更加說明本港恢復與粵澳通關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能否與粵澳早日通關,有效控疫是前提。本港必須清醒地看到,取得連續13天本地零確診的成績,相當不容易,但仍脆弱。如今全球各國各地都把接種疫苗作為控疫的根本途徑,本港要實現粵港澳常態通關,唯有更努力加快疫苗接種。截至6月19日,本港接種第一劑疫苗人數為191.63萬、不到合資格接種人數的三成,政府、商界多管齊下,推出多項措施鼓勵市民接種疫苗,下一步政府應採取更多合理的強制措施,進行更到位的宣傳,進一步提升接種率;市民為己為人亦應盡早接種,齊心守護抗疫成果,為早日恢復粵港澳常態通關、重振本港經濟創造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