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蝶
《理論及教學篇》是《戲劇大師鍾景輝的戲劇藝術》三部曲的第三部。顧名思義,主題是King Sir(鍾景輝)的戲劇理論和教學工作。
在未開始正式入正題,撰寫King Sir的四十載教學工作前,我在書中第一章首先寫了King Sir自己接受戲劇教育的經過。這名自小已經愛看電影,迷戀戲劇的少年的十數年學戲旅程有多個階段。最初,他在培正中學參加紅藍劇社,首次踏足舞台,獲得人生首個戲劇獎項,燃起他心中追求戲劇藝術的火焰。
中學畢業後,King Sir報讀崇基書院英文系,因為他知道自己要到美國唸戲劇,所以要為出國學習戲劇作好準備。他如願以償,成為美國奧克拉荷馬浸會大學演講和戲劇系學生。不過,他希望接受最優秀的戲劇教育,便轉往耶魯大學進修,在1962年獲得「耶魯」的戲劇系頒發碩士學位。
《理論及教學篇》的第二章名為〈春風化雨四十載〉,記錄King Sir在不同的機構和學院教授戲劇,培育無數戲劇和電視人才的教學工作。
今天先談King Sir從浸會書院到浸會學院的教學歷程。
King Sir從「耶魯」獲得碩士學位後,返回香港,在香港浸會書院(「浸會」)英文系教英文。1963年,他在書院內創立全港首個大專學府戲劇課程,教授演技、導演和演講等科目。他提出這個建議是因為香港從來沒有學府開辦這類課程,所以他希望將自己在美國學到的戲劇知識帶給香港學生,讓他們認識戲劇藝術。
當時,很多「浸會」學生都對這個新辦課程趨之若鶩,所有課程年年額滿。King Sir在課堂內除了講授戲劇理論,亦要學生在堂上即場試演和在課餘時綵排,在上課時演出。
King Sir很重視學生踏台板的訓練,所以他多次為浸會劇社執導,演出多個經典名劇。今天,大家都說King Sir對香港劇壇的其中一項貢獻是將美國劇引入香港,卻沒有太多人能夠說出哪個是他引入香港的首齣美國劇。原來是他在1964年為「浸會」導演的《淘金夢》,即《推銷員之死》。
之後,King Sir繼續通過為「浸會」導戲,為香港引入很多戲劇新猷,例如加入默劇表演手法的經典劇《小城風光》;香港首齣荒誕劇《動物園故事》、香港首個被三面觀眾圍繞舞台的舞台劇《動物園故事》和《快樂旅程》(二劇同晚演出)等。這些香港戲劇紀錄原來都是在「浸會」的舞台創下的。
King Sir不但帶領學生演出舞台劇,亦安排他們到電視台演出劇集。資深的電視觀眾應該記得《太平山下》、《夢斷情天》、《清宮怨》、《陋巷》、《佳期近》等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劇集吧?劇中不少年輕演員都是「浸會」的學生,由King Sir安排他們在電視劇集實習,汲取經驗。
4年後,King Sir加入無綫任製作經理。不過,他沒有忘記他的戲劇教學工作。之後18年,他仍然每星期六返回「浸會」教授戲劇課。
今天大家熟悉的演藝從業員如毛俊輝、林尚武、羅冠蘭、周志輝、黃汝燊(Sunny哥哥)、冼杞然、李居明、余立綱、呂志剛等,以及商界的錢乃駿、徐國榆等,都曾經是King Sir在「浸會」時的戲劇弟子或與浸會劇社結緣的學生。
King Sir在「浸會」的22年戲劇教學工作,為香港劇壇培育了不少人才。雖然拜師學藝已是數十載前的事情,很多學生仍然感激King Sir當年的教導,每次提起老師時,依然肅然起敬。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