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證「新中國從這裏走來」的河北西柏坡,有一間面積不過幾十平方米的簡陋土坯房,屋裏沒有擴音設備,座椅從四處拼湊借來,高低不齊……這就是中國共產黨七屆二中全會會址。72年前,正是在這間簡陋的土坯房裏,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集體親手繪製了新中國的宏偉藍圖。如今,依託紅色聖地和綠水青山「紅」「綠」兩個優勢資源,西柏坡所在的平山縣走出了一條旅遊脫貧、綠色產業「造血」的新路子。金牌講解員牛士曉和創業青年陳亞傑的愛情故事,見證着革命老區的美麗蝶變。 ●香港文匯報記者 顧大鵬、通訊員 耿為民 西柏坡報道
「太行山有個山窩窩,山窩窩裏面石頭多。石頭的碾子石頭的磨,經得起磕碰經得起磨。石磨邊走出了新中國,俺這裏就叫西柏坡。」牛士曉為晉級金牌講解員應試,原本準備引用《西柏坡組歌》作導賞,但這位個子小小的女大學生因怕掌握不住這麼高大上的題材,在當時觀光車車主兼駕駛員的男朋友陳亞傑的提議下臨時改變主意,而引用了評劇《西柏坡》主題曲歌詞作講解,結果一站成名。從此,她不顧父母阻攔從華北平原嫁到西柏坡。
牛士曉娘家在滹沱河的下游,沿河而上就可以到達西柏坡。然而,她第一次踏上這片紅土地卻是一個意外。2007年,學校安排旅遊專業學生分別到北戴河和西柏坡實習,出發前,牛士曉與同學調換了,結果她來到西柏坡﹐第一次帶團就坐上了陳亞傑的觀光車,從此再也沒有下車。
為國家作貢獻 整村易地搬遷
陳亞傑是西柏坡的二代移民。據史書記載,西柏坡始建於唐代,因村後坡嶺上翠柏蒼鬱而得名。1947年5月,劉少奇、朱德率中央工委進駐西柏坡。1948年5月,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率中央前委和解放軍總部到西柏坡與中央工委匯合。在這裏,毛澤東和他的戰友們召開了中國共產黨全國土地會議,通過了《中國土地法大綱》,實現了「耕者有其田」;指揮了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決定了中國的命運;召開了中國共產黨七屆二中全會,描繪了新中國宏偉的藍圖。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和解放軍總部離開西柏坡,赴京建國。西柏坡見證着「新中國從這裏走來」,以「兩個務必」、「趕考」等為主要內容的西柏坡精神成為黨和國家的寶貴精神財富。
1958年,國家興建大型水利工程崗南水庫,西柏坡村遷至高崗旱嶺。由於水源保護區不能發展工業、養殖業,村裏的經濟發展空間非常有限。
「到21世紀初期,亞傑家的家境還沒有多大改善,家裏只有四間平房,哥嫂住兩間,老公和父母住在一起。」2008年冬天,牛士曉與陳亞傑戀愛後,雙方家長在西柏坡見面,沒想到,牛士曉的父母看了男方家境後,堅決反對這門婚事。
司機情牽導遊 「趕考」迎娶嬌妻
這對陳亞傑的打擊很大,他毅然辭掉北京鏟車工的工作,回西柏坡創業做老闆,繼續鏟車的老本行,趕上西柏坡建設紅色小鎮的快車。他的鏟車亦為自家的二層小樓出了大力。
現在已是西柏坡梁家溝村村委會副主任的陳亞傑半開玩笑地說:「黨中央進京趕考,咱西柏坡人不能懈怠,必須把經濟發展這一課補習上來,讓黨中央放心。」
「梁家溝搭上了美麗鄉村建設的順風車,上級財政按人口每個人補助5,000元(人民幣,下同),村集體免費供給紅瓦和瓷磚」,牛士曉說,父母的態度早改變了,家中的二層小樓至少有他們一半的功勞。這幢漂亮的鄉間別墅一半自家住,一半開起了家庭旅館和農家樂。
婚後,牛士曉在石家莊一家旅行社當導遊,天南海北地跑。陳亞傑在西柏坡繼續開觀光車、擺攤設點賣紀念品。
「西柏坡的變化,好像是在一夜間發生的,太行高速、西柏坡高速等交通網,讓西柏坡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隨着革命聖地『紅色流量』水漲船高,西柏坡的老百姓慢慢享受到了綠色產業給當地帶來的紅利。」牛士曉說,2009年她嫁到西柏坡時,老百姓收入主要靠賣旅遊紀念品,全村人均收入不足5,000元。10年間,人均收入翻了一番還多。
「現在的西柏坡,依託中央部委舊址群、中宣部舊址等紅色資源發展旅遊業。同時,依託紅色旅遊打造綠色產業,建設研學基地、發展觀光採摘,讓遊客在接受紅色教育的同時,體驗採摘的樂趣。」牛士曉說,「紅色旅遊+綠色產業」已成為西柏坡鄉村振興的加速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