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楨 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未來城市研究所副主席
日前,位處堅尼地城海濱,由慈善團體營運的「堅‧農圃」,正式投入使用,未來將成為中西區民眾休閒、耕作、親子教育以及健康餐飲的中心。最重要的是,上述項目得以落實,一方面反映香港科技農業由理想步向現實;另一方面也有賴官、商、學、民各界的共同參與、協作與創新。筆者一直以為,在多元、開放的社會,越是面對眾聲喧嘩,主辦單位就越要找到解決問題、達成共識的突破口。
事實上筆者參與的「堅‧農圃」慈善計劃,從構想到細化設計、籌備營運到今天落實,重擔一直落在人數有限的義工團隊肩上,一起走過了不平靜的2018到2021年。當中,由於有富於經驗與熱情的建築師、工程師、科技農業專家們的鼎力支持,技術層面反倒不是最大,最難的挑戰,是如何整合社會,包括官方、商界、慈善基金的資源,又能夠連結當區,取得居民及其他持份者,如歷任區議員的理解與支持,才是最讓人勞心勞力之處。
必須指出,從策劃到技術到營運層面,「堅‧農圃」的義工團隊,主力是八十後,甚或九十後。顯然,他們對於新科技,尤其是綠色科技的掌握與嚮往,超出了其前輩。與此同時,又樂於在經濟利益考慮之外,更恒常、更主動地思考,政府土地、公共空間與民生福祉的三角關係。在此思想維度與生活願景之下,才可能整合各界力量,為香港公共空間的想像與建設,打開小小的一扇窗。
就此而言,「堅‧農圃」向政經界、社區展示的魚菜共生、低碳有機耕作,以及溫室水耕,固然反映科技農業在環保、產能、品質上的諸多優勢。然而最難能可貴者,是針對歧見、尋求突破的意願與意志。同樣道理,特區政府要妥善處理香港土地問題、城市發展問題、空間分配問題,也是不可單靠冷冰冰的數字和公文上做文章。所謂社區聯繫、公眾參與,應當成為未來一切相關項目的重心與核心。過去3年,「堅‧農圃」把政府及其他資助方的要求,與民眾的期盼等量齊觀。要充分平衡不同農業科技的展示、凸顯綠色價值,同時又具有教育、對寵物友善等複合功能,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從今以後,「堅‧農圃」的營運與發展,就是為了證實在兼顧上述看似相沖的輸入條件之餘,還要做到收支平衡,並非不可能。一切不過事在人為而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