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舉

香港是不是貧富懸殊?官員對待富人和窮人是否有兩種態度?北角半山的國際學校塞車問題,把社會矛盾暴露無遺。

寶馬山巴士總站附近有一座漢基國際學校,其所收取的學生,非富即貴,不少是政務官的子女,每日下午1時30分到3時,所有學生都由私家車接放學,這時已有大批家長駕着私家車提早到達,把校園徑、寶馬山道、慧翠道、雲景道、百福道塞得水洩不通,每一輛車要把學童接走,需等候大約半分鐘,大批車輛排了一條長龍,結果,要花兩個小時。這時候,所有的公共巴士、綠色小巴,都堵塞在上述的馬路上,有不少T字路口、單線行車,堵塞死了,後面的車輛往往停着不動,達45分鐘,才可以移動五六個車位。

住在北角半山的居民,除了星期六和星期日,星期一到星期五的下午1時30分到3時,都處在高危狀態,萬一發生火警或者北角半山的老年居民發生心臟病或者中風,消防車和十字車,面對着單線行車的堵塞困局,都無法前進,要等到下午3時之後,才可以到達現場救火或者接載嚴重突發的重病病人,若果因而鬧出人命,這是誰的責任?

上述現象涉及教育部門和交通運輸部門的責任,他們本來可以有3個解決方法,第一個辦法是要求漢基國際學校分開3個時段放學,互相分隔開半個小時,即1時30分有400人放學,2時再有400人放學,2時30分再有400人放學,這樣一來,就不會出現大批車輛同時到達的情況。第二個辦法是,將校園徑、寶馬山道、慧翠道、雲景道下午1時30分到3時列為特別交通管制時刻,只有公共巴士和綠色小巴可以行走,巴士公司特別派出15架雙層巴士,接載漢基國際學校學生分別到北角的七姊妹道、馬寶道和英皇道下車,然後登上接載他們放學的私家車。第三個辦法,要求漢基國際學校租用50人的大型校巴,安排學生放學,再不准私家車接放學。

但是,政府部門對於北角寶馬山的塞車情況,長期不予解決,視若無睹,甚至沒有交通警員到場維持交通秩序,他們覺得國際學校惹不得,有關的學生哥家長們有權有勢又有錢,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但這種情況被基層的群眾看在眼裏,他們覺得這個政府偏袒富有階層,並不是人人平等。一經被攬炒派從中挑撥離間,反政府的情緒立即揮之不去。所以,民生無小事,按照新的選舉辦法組成的立法會就要反映民生情況,敦促特區政府各個部門要及時解決不公平的處置手法,政府也要依靠立法會和區議會了解民間情況,及時解決各種問題,有些舊有的規章制度已經過時了,拖延和降低效率,早已經為市民批評,但多年沒有解決。例如城規會的問題,掌握在一班不食人間煙火的官員手上,使得香港從規劃建設屋宇、建設道路和交通、安排學校和社區設施,到樓宇落成,周期長達15年。這種狀態完全不適應解決香港的房屋短缺嚴重的問題。不少居民等候上樓,已經十年了,還要等多久?

如果愛國者進入了1,500人的選委會,又進入了90人的立法會,對於城規會問題不作處理,那麼,特區政府仍然是低效率,房屋問題仍然高掛起來,「愛國者治港」變成了虛有其表,不能解決問題,那麼,反對派到時就會反攻倒算。

「愛國者治港」已經成為一種責任承擔,一定要有改革英國人遺留下來的所謂辦事程序的金科玉律的魄力,要選舉出一個能夠辦好事、辦成事的行政長官,要敢於改革不合時的舊有制度和規條的行政長官。否則,愛國者就要「背了一個大黑鑊」。事後才喊冤枉,就太遲了。現在有不少不知道香港如何運作的新人,爭着要當1,500人的選舉委員會成員,膽子大,能力卻不高,聯繫群眾沒有辦法,沒有可操作的渠道,若果這些「新人」坐滿了選舉委員會,看來並不是好事。

看來,「新人」要有一個循序漸進,逐步升級的過程,他們一定要有服務基層的往績,要能夠列舉出他們為民生做過什麼事情,並且要指出當前的民生問題是怎樣積累下來的,又能夠提出可操作的解決辦法,要經過口試的評分,及格了,才可以當選委、立法會議員。不能戴幾個博士和碩士的頭銜,就證明是高能的精英分子,立法會議員應該對香港問題要有深入的研究、長時間的積累,基層的人際網絡齊備,有一定的威信和實績,才可以成為有能力的治港者。 有人最近提出,說要當立法會議員,一定要懂用英語發言,否則就不是人才了,這種說法也是不對的。90名立法會議員中,起碼直選產生的立法會議員,更加需要有大量聯繫基層群眾的實績和經驗,非常熟悉基層群眾的訴求。這比用英文接受採訪更加重要。反正立法會之內,起碼有半數以上的議員都一定可以用英語接受採訪,可以向世界各國宣傳「一國兩制」以及香港在國家發展大局的優勢條件和長處,容納二三十個不懂得用英語接受採訪的議員,代表性更加廣泛,有什麼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