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亞偉
在我的記憶中,端午節是個非常有情懷的節日。
端午節前好幾天,母親就開始不動聲色地忙碌起來。她採葦葉,買紅棗,準備包糭子。家裏瀰漫着葦葉的草木香氣,讓我們提前感受到端午的氣氛,也是在預支快樂。母親告訴我,包糭子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屈原不忍看到自己的國家被欺凌,毅然投入汨羅江。人們擔心他的身體被魚咬壞,就把糭子投入江中,這樣來餵飽魚蝦,牠們就不會傷害屈原的身體了。我聽了這個故事,第一感覺是震撼,覺得端午節的糭子意義非凡,端午節是一個重大而帶點悲壯色彩的節日。母親在不經意間,完成了對我愛國教育的啟蒙。
端午節前一天,母親會帶我去採艾草。艾草遍地都是,我和母親在夏日的晚風中忙着採摘。輕風蕩漾,田野無邊,綠色鋪展到每個角落。艾草飄搖,散發着特殊的香氣,我們輕易就能找到。那樣的場景,讓人想到《詩經》裏的句子:「參差荇菜,左右採之。」只不過我們採的是艾草。我採了一大捧,興奮得衝母親高呼:「媽,我採到這麼多!」正在彎腰採艾草的母親抬起頭,衝我笑笑,她的表情是那麼溫和慈愛。母女兩個人的田野,自由而詩意,溫情而和諧。那種古樸而又浪漫的情懷,多年來一直深深烙印在我的心底。
端午節的糭子是要提前包出來的,母親說糭子煮熟後放一宿,第二天吃味道才好。我跟母親學包糭子,她拿起三兩片葦葉,三下兩下捲成小碗狀,然後把米和棗放進去,用手指按幾下壓實,再用葦葉包裹起來,最後用細絲線綁好。母親的動作行雲流水,一氣呵成。我看着簡單,可葦葉到了我手裏怎麼都不聽使喚。母親拿着我的手,一遍遍教我,幾番練習,我終於學會了。母親說:「做啥事都一樣,熟了就行了,熟能生巧嘛。」很多東西,都是母親在廚房裏進行的傳承,包括某種精神和品格的傳承。這樣的傳承,溫情而有趣,對人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
端午節在我的期盼中來了!早晨醒來,立即聞到濃濃的糭香。我一骨碌爬起來,向母親要糭子吃。那個年代物質貧乏,糭子可不能敞開來吃,只有端午節才可以吃到幾隻。不像現在,超市裏每天都有糭子賣。小時候端午節的糭子是我味蕾上驚鴻一瞥的記憶,感覺味道極好。新鮮的糭子又甜又糯,咬上去甜津津、軟綿綿的,真的沒有辜負我的期待啊,整個端午節都變得有滋有味起來。
吃完糭子,我跟着母親掛艾草。我們把艾草掛在門楣上、窗戶下。反正艾草採得多,多多掛起來就是了。艾草可以驅蟲驅蚊,母親說還能驅邪避邪,非常神奇。角角落落都掛上了艾草,家在端午節的氛圍中顯得那麼安寧踏實,溫馨滿滿。
舊時的端午,傳承了節日習俗,營造了家庭溫馨,創造了生活智慧,傳播了愛國情感,真的是值得懷戀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