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向世界兌現「雙碳目標」承諾,責任重大但更蘊藏商機。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近期表示,預計2030年前,中國碳減排需每年投入2.2萬億元;2030年至2060年,需每年投入3.9萬億元。
龐大的資金需求,也吸引了眾多銀行進攻綠色金融領域,除綠色信貸外,各家銀行還在綠色債券、綠色基金、綠色資產證券化、綠色租賃和理財等業務上探索創新,這亦是對銀行綜合服務能力的新考驗。
銀行業務需要創新
2021年2月23日,全國首批碳中和債券成功發行,南方電網、三峽集團、華能國際、國家電投集團、四川機場集團、雅礱江水電6家企業註冊的首批碳中和債完成發行,金額合計64億元。各家銀行為成為首批碳中和債券的主承銷商可謂競爭激烈,最終工商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興業銀行、農業銀行、中信銀行6家銀行飲到「頭啖湯」。
銀行要具備哪些條件才符合「碳中和債」承銷商的條件?雅礱江流域水電開發有限公司財務負責人透露,此次選擇農業銀行作為承銷商,離不開該銀行多年對公司的支持。目前農業銀行是唯一一家對雅礱江水電所有公路、水電站項目提供融資的銀行。截至2021年3月末,農業銀行對雅礱江水電的授信總額達到568億元。除傳統貸款外,還為公司累計辦理各類債權融資工具逾100億元。
銀行能否提供其他配套金融服務也是企業選擇的考量之一。比如雅礱江流域的不少地區人煙稀少,金融服務更是一片空白,需要解決建設中農民工工資發放問題。農業銀行專門為雅礱江水電開發設立了6家項目現場營業網點,雅礱江水電站建到哪裏,網點就開到哪裏。這些網點先後服務項目建設人員超20萬人,代發農民工工資超30億元,同時為項目沿線市州25個貧困縣發放貸款近115億元。 ●記者 江鑫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