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溟 華興證券(香港)首席經濟學家兼首席策略分析師

當通貨膨脹已成為美國經濟復甦過程中的主要風險因素之一時,近來不少境外媒體和機構卻紛紛提出和炒作「中國輸出通脹論」。筆者認為,這一論斷完全站不住腳。大宗商品和原材料近期的價格上漲,既反映了疫情下供需的階段性錯配問題和流動性過剩問題,更反映了長期的結構性變遷問題,而中國在其中並非主因。

得益於疫情防控和疫苗接種方面的進展,部分發達經濟體疫情趨於緩和,居民商品消費需求回暖和投資需求的快速復甦疊加經濟復甦預期強化,在需求端推動了商品價格的上漲;與此同時,新冠肺炎疫情對部分原材料生產國和全球供應鏈依然造成了較大的擾動和影響,部分新興經濟體的疫情防控態勢拖累了復工復產進程,能源開採、原材料出口和工業生產部門產能均難以滿足國際市場需求,從供給端抬升了商品價格對需求變化的敏感性。

中國謹慎財策體現擔當

更重要的是,在過去一年間,發達經濟體為應對疫情衝擊而採取了大規模的寬鬆貨幣政策和財政刺激政策,尤其是美國多次出台數以萬億元計的經濟刺激計劃,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也實行零利率、無上限的量化寬鬆政策,直接導致全球流動性嚴重過剩並推高以美元定價的商品價格,這是全球通脹風險背後最重要的驅動力。相比之下,中國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較為克制謹慎且正率先開始逐步實現政策正常化,這恰恰體現了中國負責任的態度。

全球通脹與華關聯度低

從長期來看,未來全球通脹中樞的確存在着上行風險,主要原因包括:第一,過去十多年間中國的過剩產能在很大程度上抑制和緩和了全球商品價格上漲趨勢,但目前中國產能過剩的狀況已得以緩解,並逐漸逼近達至產能瓶頸的時間點;第二,全球範圍內大宗商品和原材料生產和供給領域的寡頭壟斷特徵越來越明顯,相關資本開支的下降和供給的受限,將繼續提升供不應求的商品的價格剛性;第三、全球低碳減碳的綠色轉型趨勢,意味着降低碳排放的成本將會在全球範圍內體現在各類商品的成本和價格中;第四、包括美國在內的發達經濟體的貨幣政策修改了目標框架、提高了對通脹水平的容忍度,未來對通脹壓力作出的政策應對存在不及時、不得力等隱憂。除了第一點之外,上述其他各點與中國的關聯度也並不高。

刻意誣衊實為搪塞卸責

由於疫情防控、疫苗接種與重啟經濟節奏的顯著差別,全球各主要經濟體尤其是主要出口國和進口國的供需錯配、復甦錯峰、復甦步伐不對稱,導致經濟修復的速度放緩、時間延長,某些國家開始通過尋找外部因素來進行卸責,這恐怕是「中國輸出通脹論」出台的根本原因。

中國內地經濟在新冠疫情後率先企穩復甦,而且為全球供應鏈和商品貿易承擔了更大份額和責任,因而獲得更高的全球關注度。受疫情影響,各國居民部門的消費中出現了貨物消費對服務消費較大比例的替代,這些國家的普通民眾對外國貨物潛在的通脹傳導比較重視,甚至在「中國輸出通脹論」的炒作下感到焦慮和擔憂,這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對各國政府來說,要減輕本國民眾的焦慮和擔憂,要有效解決通脹壓力,從根本上說還是應當更多地從自身找原因、想辦法、看行動,而不應該以中國為借口來搪塞、敷衍、卸責。不妨以美國為例,拆解一下和美聯儲 2%的通脹目標掛鈎的個人消費支出物價指數的具體分項和權重。事實說明,中國商品出口的價格傳導在其中的影響並不大。

美消費支出服務權重大

根據美國個人消費支出的數據,可以近似推算美國個人消費支出物價指數的分項與權重:服務和商品的權重比例約為 2:1;指數權重中約有 20%來自住房及水電氣支出,2%來自能源,4%來自能源商品與服務,8%來自食品及飲料,6%來自食品服務和住宿,17%來自醫療保健服務,8%來自金融服務費用與開支,這些合計的近70%的份額中絕大多數不受中國商品出口影響;在剩下的30%權重中,經常出現在媒體報道裏的中國出口大部類,也不過機動車及零部件的 4%、文體用品的 4%、傢具和家用設備的 3%和服裝的2%等寥寥數項而已。

外媒操弄信息欲蓋彌彰

如果一意炒作「中國輸出通脹論」,沒有客觀地看到中國出口企業已經承擔了相當部分的原材料成本和人民幣升值壓力,沒有建設性地着手解決本國通脹壓力的根本來源,這背後反映出的是知識缺失、信息屏蔽乃至刻意忽略。某些媒體和機構,恰恰無視了以美國為首的發達經濟體經濟政策給全球經濟帶來的流動性過剩與和通脹風險的危害性。對發達經濟體來說,通脹這種「隱形稅收」對普通民眾、工薪階層和中產階級的利益造成了損害。在美國通脹壓力高企之際,美式資本主義在起點公平與結果公平之間的種種撕裂和痛楚,或許更值得某些媒體和機構深思。

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