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水圍有學校累計近百跨境生退學 多轉回內地讀書
疫情持續逾年,香港教聯會昨日公布一項調查顯示,受通關問題影響,不少跨境生家長安排子女轉到內地讀書,再加上有非華語學生滯留外地、移民、人口老化等原因,逾兩成受訪學校預期會縮班,17%學校「前景未明」。其中,天水圍一學校在疫情期間累積近百名跨境生退學,荃灣商會學校估計有30多跨境生退學,新學年擬要縮班。教聯會促請教育局正視問題。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昨日回應表示,會密切留意學生人口變化,及與業界保持緊密溝通,並鼓勵業界及早作出規劃,務求在確保學校體系的整體持續發展和善用資源的前提下,保持教育質素。●香港文匯報記者 郭虹宇
教聯會近日進行「取錄跨境生的學校面對之挑戰」問卷調查,173間小學及157間中學回應問卷。教聯會副主席鄧飛指,42%受訪學校在本學年有取錄跨境生,各校平均取錄了80人,這些學校集中在北區、屯門區、元朗區、大埔區等。
逾六成校指設施難支援網課
其中,絕大部分學校表示疫情爆發至今流失了不少跨境生,平均是12人,佔全校跨境生15%;九成學校指學生無法回港上課,行政及聯絡工作有所增加;逾八成半學校難以跟進跨境生的學習進度;逾六成學校的軟硬件配套難以支援網課及跨境生未能回港考呈分試。
教聯會主席黃錦良補充說,天水圍有學校共有數百名跨境生,自疫情爆發以來累積近百人退學,要縮減3班,退學高峰期是農曆新年後及每年的6月至7月。
教聯會理事周劍豪指出,近五成半受訪學校在自行分配學位階段,申請報讀小一或中一的學生人數減少,平均減少15%,部分減幅達到三成。
同時,有近一成半學校反映本學年開班數字減少,大多減少一班;兩成預期縮班,17%學校未知情況。問卷問及過去一年學生減少的原因,七成半學校指是跨境生轉到內地讀書;逾五成半學校指有學生移民。其他原因包括學生跨區轉校流動、轉讀直資、學校所在地區人口老化等分別佔44%、35%、34%。
教聯會倡簡化跨境生健康申報
教聯會建議教育局應盡快與內地政府商談,讓部分畢業班的跨境生盡快回港上課,同時簡化跨境生健康申報程序,並加強支援學校安排專車,點對點接送跨境生來往關口及學校。同時,該會促請局方維持學校上學年的開班數目,並在點算學生人數方面提供更大彈性,長遠應趁學生人口下降的契機,全面推行小班教學,改善師生比例。
教育局發言人昨日回應表示,就小一學齡人口回落,局方早於2018年已與業界商討,並由2019/20學年起開始實行包括放寬學期初點算學生人數後需減班學校的批班準則,由25人一班下調至23人一班,並會隨該屆別學生逐年推展至小六,而因人口下降以致總班數減少而出現的超額教師,可獲保留最多三個學年。
在中學方面,整體學生人數已開始逐漸回升,教育局已與業界就應對的方向及策略框架達成共識。局方會密切留意未來中小學學位供求情況,以及港深兩地的防疫抗疫政策、出入境管制等,並與業界保持緊密聯絡。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