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振輝 香港資深出版人
按筆者過往寫「悼文」的慣例,文章會於公布死訊後的下個星期刊登。就李我的情況,第一篇悼文足足遲了三星期。由於李我大半生走着很不平凡的路,可落墨「講古」的地方着實不少,因而需要比平常較多時間作資料整理。筆者與李我雖非屬同一行頭,可兩者在「創作」的歷程和作風上確有相近,那就讓讀者看看筆者如何沿着李我的生命線去盡情「講古」了。
就「爆肚」一詞,有人直覺地認為這是形容人笑到彎腰,肚子像抽筋的,大有快爆破的樣子。 對土生土長的香港人來說,大多都不知道「爆肚」原來是一道北京小吃——爆牛羊肚的總稱;「爆」指「灼」(本字「焯」,放在開水裏稍微煮一下)或「走油」(用熱油快炒)。今期提到的「爆肚」則來自粵劇,「即興」也——在沒完整劇本時,情節須由演員自由發揮;就算後來有,演員也會按實際情況而自主地作出適當反應;後來人們把事前沒經過深思熟慮或整理,即場發揮的演出、演說也說成「爆肚」了。
對天分高的李我來說,充分準備「講古」的內容可能是不切實際甚或多餘的——心中只需有個大綱或流程(即場可修訂),開講時自然就可輕鬆「爆肚」;而實情也不容許他這樣做,皆因他實在「太忙」了。至於忙成什麽樣子,筆者容後會有所交代。
雖說「講古」的內容沒有限制,但礙於個人學養、閱歷,始終有「說完」的一天。為了「留客」,「講古佬」不時也會「爆肚」一番,所以內容不乏「反駁點」。舊社會中,一般教育水平偏低,聽眾都是「照單全收」;可當遇上一些「精靈」(聰穎)孩童,多會即時「駁古」——對「反駁點」提出質疑,這一來變相「打斷話柄」,此時有人因覺雅興被打擾而說出以下一句:
講古莫駁古/聽古莫駁古
暗示須為大眾着想,要「知情識趣」——有分寸;在不同場合下說不同的話、做不同的事,不要惹人厭煩。
「收尾」指收場、結尾;口語中,「尾」讀時多變調,作「mei1/尾5-1」。方言中,「屘/mei1」指家中最小的兒子。有人就畫蛇添足把「收屘」看成「收尾」的正寫,看來沒這個必要罷!
廣東人有所謂:
顧住收尾嗰兩年
所提到的兩年是指生命結束時的前兩年。根據中國人傳統觀念,死得安詳是人生終極願望且普遍相信因果報應。通常人到此時會體弱多病,一般相信上天不會在這段期間給予「好人」太大痛楚;反之會對「惡人」恣意折磨,不讓他好過。兩年不算長,可如活在痛楚中就足夠受了。如對某人懷恨在心,卻又未能即時甚至於可見將來可作出報復,廣東人或會報以上述句語以咒罵之,意指「幹得好事,當心收場」。
廣東人又有所謂:
衰收尾;包衰收尾
意為沒有好收場和包保(肯定)沒有好收場。由於李我的廣播小說幾乎都是悲劇收場——主角非死即傷,或失蹤、出家、入獄、被騙盡家財等,廣州人便創作了以下一個歇後語:
李我講古——包衰收尾
筆者翻查了李我好幾套廣播小說,劇情發展大致如下:
先苦、又苦、再苦,最終露出曙光
上世紀四五十年代,人們大多生活於水深火熱中;劇情如「包衰收尾」,則予人沒有希望,聽眾會接受嗎?如此看來,上述歇後語應言過其實了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