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政治理想,是以德治為中心的無為之治。孔子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論語·為政》)君臣關係猶如居中之北斗星而被其他星宿圍繞,這是「無為之治」的政治形態。

「政」的意思是處理眾人之事,使由不正而歸於正,故孔子對季康子說:「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論語·顏淵》)孔子所言「為政以德」,是以「德」作為「政」的根本,就是整個政體以實踐道德為目的。北斗星被眾星宿圍繞的形態本有多種體會,但孔子說:「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論語·泰伯》)表示天子雖然富有四海,然具體治理國家之責還是交由臣下擔負,自己不加掣肘與干擾。人君只代表政權,居於指導國家方向之位,而尊重臣下所負責的政務。所以孔子說:「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論語·衛靈公》)「恭己」表現人君努力修德,「正南面」指自身起示範作用,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

孔子說:「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就是要點撥季康子,讓他知道作為統治者的影響。

老子與孔子的「無為之治」並無二致,表述形式不同而已。孔子由無為之治展開對德政的闡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禮記·緇衣》亦有相類記載:「夫民教之以德,齊之以禮,則民有格(糾正)心;教之以政,齊之以刑,則民有遯(欺瞞)心。」治理國家如果只強調政刑,則百姓雖可不牴觸律例,卻無從培養其道德感情,就很容易失去是非善惡的價值判斷,做事只問有否干犯刑律,不理會言行是否有虧於道德,積漸而生欺瞞之心,墮入無恥之途。如若強調道德情操與禮義教化,則能培養百姓的羞恥感,並能產生有過則改之心而克己復禮,如此人民才可有高文化水平,而社會才可出良風美俗。

然而今天社會,是非不分,黑白顛倒,人心乖離,風氣離薄至人禽不辨,豈非一斷於刑法所結下之苦果乎!

鄧立光(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國學中心主任、國際儒學聯合會理事、國際易學聯合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