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傳統端午節。中國的端午節已有兩千多年歷史,由於覆蓋地域廣闊,演變歷史漫長,參與民族及人口眾多,故對於節日由來,各地區、各民族、各歷史階段的傳說也不盡相同。自秦漢以來,在眾多端午傳說之中,跟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有關的,最為大眾普遍接受,而吃粽子、賽龍舟等端午習俗,亦與屈原掛鈎。

屈原高風亮節,身處黑暗現實之中仍堅拒同流合污,又寫下《離騷》、《九章》、《天問》、《九歌》這些千古絕唱,學問品格垂範後世。即使端午節最早不是源於屈原,但若說屈原令端午節及其相關文化發揚光大,相信沒有人會有足夠理由反對。至於說到近代發揚端午文化,就不得不提香港。

香港一向號稱「美食天堂」,各種傳統節慶美食應有盡有,作為端午節的象徵性食品──粽子,自然必不可少。每年端午節前約一個月,食品生產商、店舖即紛紛推出粽子來應市。到了端午節正日,自然是「食粽」的高潮。而粽子的製作、用料等,也因應時代轉變而在傳統之中不斷創新,例如:傳統的,以糯米配鮮肉、鹹肉、豆沙、鹹蛋黃等;引入外國元素的,加入韓、日等國風味;健康的,因應市民大眾日益注重健康飲食,在製作粽子時去肉去糖,改用不易致肥的餡料。香港生產的「五月粽」,款多味美,除了受本地食客歡迎,也行銷世界各地。香港將粽子結合傳統和創新,令端午文化隨着這種美食而傳揚。

要數香港本地的端午盛事,當推龍舟競渡。每年端午節,香港多處都會舉行龍舟競渡。近年,隨着港人運動意識加強,有更多的企業、團體組成龍舟隊參賽。廣獲好評的2018年港產電影《逆流大叔》,即以幾個中年大叔參加公司贊助的龍舟比賽作為勵志故事,足見龍舟文化之深入人心。

此外,早於1960年代已有居港的外籍人士參與龍舟競渡。1976年,香港國際龍舟邀請賽首次舉行,此後成為定制,成功地將龍舟競渡發展成為國際性賽事。

香港的端午節,將傳統、創新、本地、國際共冶一爐,充分反映香港在傳承、弘揚中華文化上的貢獻。

中國文化研究院(中國文化研究院成立了二十年,旨在弘揚中國文化,加深香港市民與學生對國家歷史文化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