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的確,世事無法盡如人意,人生總會遇上困阻,難免也有失意之時。過去一年多,受世紀疫症影響,社會彌漫着一片陰霾,人心惶恐不安,紛亂爭執不絕。到底,面對困頓不安,人應該怎樣自處?如何調適心態?《孟子·盡心上》曰:

孟子謂宋勾踐①曰:「子②好遊乎?吾語子遊③。人知之,亦囂囂④;人不知,亦囂囂。」曰:「何如斯可以囂囂矣?」曰:「尊德樂義,則可以囂囂矣。故士⑤窮⑥不失義,達⑦不離道。窮不失義,故士得己⑧焉;達不離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修身見⑨於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儒家重視「求學」,而「學」的真諦是為了明白人的善良本性與道德責任,自知自愛自重,力求知行合一,而後推己及人,回饋社會眾生,當一個頂天立地的君子。如果不懂此一人生意義,即使知識再高,亦不過為「小人儒」;相反,若能做好本分,兼善天下,即使從未讀書求學,孔子仍「必謂之學矣」。

為了說明此一道理,《禮記·大學》開宗明義闡述「大學之道」,認為由天子以至於庶人,皆應以修身為本,因為唯有做好個人本分,我們才能循序漸進去推己及人,使天下「止於至善」。是故,《論語》屢載孔子言「君子求諸己」、「為仁由己」、「脩己以敬」、「脩己以安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一再強調君子需力求做好自身,懂得自愛、自知、自律、自重,然後才可以將心比己,推己及人,懂得知人、愛人、助人。此一道理,不只儒家推重,《老子》第三十三章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大意近同。

《孟子》言「士窮不失義,達不離道」,明確指出君子不論社會順逆,個人得志與否,始終堅持修身立德,言行從不背離道義。《論語》謂:「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正是說明此一道理。君子「尊德樂義」,凡事唯義所從,問心無愧,故「可以囂囂」,能夠樂天知命,悠然自得。

孟子主張「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與《論語》、《大學》所載精神一致,正大光明,乃君子修身的座右銘。此時此刻,疫情反覆無常,人心浮動不安,為己為人,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盡力做好本分,保持衞生,注意公德,發揮守望相助的精神。祝願疫情早日消退,人人身體健康,天下通達無阻,謹此與諸君互勉。

譯文

孟子對宋勾踐說:「先生你喜歡遊說吧?我就對你說說遊說的要點吧。別人理解我,我會悠然自得;別人不理解我,我也悠然自得。」宋勾踐說:「要怎樣才能做到悠然自得呢?」孟子答:「崇尚道德,喜愛正義,就可以自得其樂了。因此,君子失意時不會放棄正義,得意時也不會背離道德。失意仍不棄正義,故君子忠於自己而問心無愧;得意亦不違道德,故君子備受擁戴而不失民望。古代的士人,仕途得意便努力向百姓普施恩澤,失意則修養道德以昭示於世人。換言之,他們失意時做好自身,得意便兼濟天下。」

註釋

① 宋勾踐:人名,姓宋,名勾踐,生平不詳。

② 子:古人對男子的通稱。

③ 遊:「游」的俗字,指遊說。朱熹《集注》:「遊,遊說也。」趙岐注:「好以道德遊,欲行其道者。」

④ 囂囂:自得其樂貌。囂,當通作「敖」,二字古音皆疑紐宵部,故可相通。《說文》:「敖,出游也。從出,從放。」段玉裁注云:「敖、游同義也,經傳假借為倨傲字。從放,取放浪之意。」是「敖」、「游」音義相通,皆有閒適漫遊之意,此處特借以釋「遊」也。鄭玄箋注《詩經·衞風》「碩人敖敖」云:「猶欣欣也。」可證。

⑤ 士:古代對官吏或知識分子的通稱。

⑥ 窮:貧窮,困乏,引申而指失意、不得志。

⑦ 達:顯達,亨通,引申而指如意、得志。

⑧ 得己:率性而為,問心無愧。趙岐注:「窮不失義,不為不義不茍得,故得己之本性也。」

⑨ 見:同「現」。朱熹《集注》:「謂名實之顯著也。」

■ 謝向榮博士 香港能仁專上學院中文系副教授

隔星期五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