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景山萬春亭俯瞰斜日餘暉下的紫禁城。 作者提供

江 鄰

今年「五一」期間,全國各地旅遊景點遊人爆滿,北京故宮更是一票難求。故宮提前10天預售門票,每天限量3萬張,搶票之熱,堪比春運期間的火車票。據媒體報道,除門票外,故宮還發出小量具有通票功能的邀請函,竟被黃牛炒賣到1,200元。

故宮又名紫禁城,是中國最後兩個封建王朝明清兩代的皇宮。作為全國獨一無二的熱門景點,故宮不管在北京人還是外地人心中,都是一生必去的地方。我去過故宮很多次了,或陪朋友遊覽,或帶團組參觀。但是,對故宮的印象,除了金碧輝煌的建築,其他都是模糊的。從沒有認真思考過,究竟為何要去故宮?曾以為故宮對我很有意義,仔細一想,卻想不出來。用流行話講,找不到感覺。

在專家學者的著述和宣傳資料的介紹中,故宮集建築奇跡、藝術寶庫、文化殿堂於一身,人們參觀故宮,可以學習知識,接受教育,提升審美,據說還能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增強民族自豪感。總之好處甚多,有百利而無一害。我每次都懷着虔誠的敬畏感走進故宮,抱着孜孜以求的態度去學習,去領悟,可每次都一頭霧水地走出故宮:究竟學到了什麼?對自己的思想產生了哪些影響?

出於保護文物的需要,或者為了管理方便,故宮各大殿都是上了鎖的,並不向普通遊客開放。遊客只能趴在門縫或窗欞邊,可着勁兒往裏邊瞅,營造出一種獵奇和偷窺的氛圍。那些收藏奇珍異寶、印石書畫的房間,也都猶抱琵琶半遮面,重重隔離,遊客只能浮光掠影地看一下,「彷彿見過」而已。我在歐洲也數次參觀過皇宮和相關博物館,都可以登堂入室包括進入帝后的寢宮,近距離欣賞雕塑名畫和起居用品,有一種置身其間的體驗感。故宮的布展方式,不知有意還是無意,卻強化着他者的感覺。

聽導遊講故宮的歷史,似是而非的傳說和掌故居多。比如皇帝上朝,幾點起床,在哪個房間更衣,進殿先跨左腳還是右腳,幾個太監服侍,提什麼型號的燈籠;妃子侍寢,怎麼翻牌,從哪個門進哪個門出,開不開燈,可不可以講話;還有皇子奪位,弄臣爭權,巫師整蠱……姑且不能確定其真實性如何,即便講的是事實,也是一個個瑣碎的孤立事件。把歷史碎片化,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抽離了歷史發展的內在邏輯,是不可能準確把握歷史的。這樣的歷史知識聽得越多,了解得越細,越不能形成整體歷史觀,越容易落入自以為是的偏見。

不知道坊間對故宮文化的推崇,與近二十年來宮廷文學及其影視作品的氾濫有多大關係。上世紀末本世紀初,二月河創作了《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等系列清宮帝王小說,發行量極大,並改編成電視連續劇廣為傳播。隨後一大批戲說歷史的宮鬥戲相繼出籠,大大滿足了人們對帝后生活的窺視慾和皇權崇拜。現在回過頭來看,論其經濟效益,無疑是成功的,社會效益卻未必。民權對皇權的取代,民主對專制的革命,是世界潮流。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努力把末代皇帝溥儀改造成了自食其力的勞動者。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對帝王文功武治的謳歌和宮廷生活的追捧,既是從現代世界文明倒退,更是從中國革命文化倒退。

當然,宮廷題材也是文學創作的一大領域,關鍵要把握好角度和分寸,要有思想力度。猶記得上世紀八十年代意大利導演貝納爾多·貝托魯奇執導的《末代皇帝》,通過溥儀跌宕起伏的人生軌跡,揭示了時代潮流下個人命運的蒼白無力,淋漓盡致地表現出反專制的人本指向。影片結尾,設計了一場溥儀以普通公民身份重返故宮的戲,意味深長。由此,聯想到網上流傳的一則軼事:

溥儀被特赦後,帶妻子李淑賢去遊覽故宮。兩人排隊買票時,溥儀有些悶悶不樂,兀自嘀咕:回自己家還得買票,這是什麼道理。參觀光緒帝寢宮時,他發現牆上掛的照片並不是光緒本人,而是醇親王載灃。本就悶悶不樂的溥儀,有些生氣地向值班人員指出來,請他們改正。沒想到值班人員並不買賬,還喝斥他別不懂裝懂,這裏邊都是研究清史的專家。溥儀無可奈何地說:我雖然不是專家,自己的爹還是認識的。

說到底,紫禁城的出身,不過是愛新覺羅氏的家院。精美的建築、珍稀的器皿、絕世的字畫,搜羅天下以充一室。故宮博物院網紅院長,故宮文化傳播者單霽翔就形象地說,他是中國最大四合院的看門人。

宮殿巍巍接碧空

樓台穆穆入穹窿

雕欄無意盈虧月

玉砌安知冷暖風

凡世盡搜千萬物

華堂但奉一孤龍

誰家盛世歡歌裏

百姓淒聲冷雨中

為寫這篇文章,我避開「五一」期間的擁擠,下旬又去了趟故宮。遊客並不多,信步其間,有一種空曠感,高大的宮殿樓閣,更覺盛氣凌人。斗拱榫卯,脊獸藻井,美則美矣,而一想到背後的寓意,便覺出深深的沉重和壓抑。思緒從博大精深的建築、歷史、文化、藝術中游離出來,思索故宮對於像自己這樣的千千萬萬的普通人有些什麼意義,竟想到安徒生《皇帝的新衣》:誰也不願意讓人知道自己看不見美麗的新衣,那會顯出自己不稱職,或是太愚蠢……

於是,故宮對我的意義,似乎只剩下一個:我來過了。大家都來,我哪能不來。大家都說好,我豈能說不好。

遊畢故宮,出神武門,穿景山前街,進入景山公園。右行數十米,便是當年崇禎帝上吊自盡的地方。沿石階緩步上行,十餘分鐘到達景山至高點萬春亭。從這裏俯瞰紫禁城,斜日餘暉灑在紅牆黃瓦上,流光溢彩,富麗堂皇,但在四周一望無際的華樓長街襯托下,不免生出「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