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征

上周三至少在午間12點到13點的這一個小時,網易雲音樂的那個用音樂和色彩進行性格測試的策劃名動一時。打開朋友圈,至少會看到五六個人都貼出了自己性格測試的結果。還有一些靦腆的,會偷偷測了,發給親密的朋友看。至於有多少人私下測了,這個不得而知,不過想來也不少。

這個熱點維持了一個小時,之後就戛然而止了。它本來可以維持得更久。但是依照現在互聯網的社交邏輯,一件事假如成為熱點,立時三刻就會招致詰責或調侃。除了像袁隆平先生逝世這樣極其令人沉痛的事,其他的事莫出其外。

譬如這個性格測試,剛剛有了一點要流行的苗頭,夾雜在這些測試結果當中的,就有一些調侃的圖。按照流行的說法,這種流行衍生物有點「槓精體質」。其中一幅最顯眼,畫着三五隻被塗了顏色的雞。並配文︰「不管什麼顏色,雞還是雞。」再過半小時,果殼還發出一篇文章《我上次看到性格色彩測試時,大家還在電視上相親》,把這個測試說得一文不值。大致的意思是說這個測試毫無依據,曲解了色彩學家對色彩與性格對應關係的詮釋,還援引了各路學者的理論進行佐證。並在此章冠以「以色分人,俗」的藍底大標題。果殼這篇文章的邏輯很明顯,是先要在科學上駁倒你,再從品味上碾壓嘲笑你。

如果我沒記錯,在學術流派當中的法蘭克福學派就是這樣的作風。一旦出個什麼事兒,沒有法蘭克福學派找不出錯處的。因而他們又被冠之以「批判學派」的大名。並且,他們還因為能夠嚴密地對自己的批判作出解釋而在世界範圍內享有盛譽。依照他們的理念,之所以要對任何事情都去批評,是秉持了一種針對萬物的辯證法精神。從辯證法的角度看待世界,那肯定不是一成不變的。通過批判,可以引導出一種反思,進而對該事物有全面的了解,並對社會的發展產生裨益。所以到了批判學派的第二代領袖哈貝馬斯那裏,這個理念直接被表達為一個概念,叫做「公共空間」。大致的意思是,但凡公共事物,都需經由公眾討論。只有討論之後的結果都被展示出來,才能夠使政策制定者的工作更少犯錯。

依照目前網絡流行的這種「槓精」作風,簡直繼承了法蘭克福學派的精髓。但凡有個事兒,不批判調侃一下是不行的。這種反思精神本身十分令人欣喜。畢竟聲音愈多,就愈代表民智大開,是一件應當彈冠相慶的事。就好比俄國學者巴赫金的狂歡理論所說,嘉年華式的群體狂歡正是個性難得表現出來的率真,是個人意識的覺醒和肯定。

不過又似乎哪裏不對。我總覺得什麼流行都要調侃諷刺的作風並不真的是批判學派所提倡的那種針對公共事物的討論。因為並沒有一個什麼系統的、嚴肅的、有目的的問題或原則等在那裏,僅僅是因為流行了,我就要反對這種流行。這種行為就使得反對成為一種形式主義。

這種風氣至少有兩種很明顯的缺點。或者,在進行嚴肅討論的時候,它可能會使之變成鬧劇,最終一笑了之,而什麼問題也沒有解決;或者,在面對一個快樂的玩笑,卻會遏制這種單純的快樂。就好比此處正人聲鼎沸,開開心心,一個人卻站在牆角,倚着牆,磕着瓜子,雙手在胸口交叉起來,發出幾聲冷笑。這實在影響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