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琴家牛牛
●牛牛專輯《Fate & Hope》
●13歲的牛牛贏得2010年萬寶龍「青年音樂家大獎」。

年輕鋼琴家牛牛(本名張勝量)從小被稱為鋼琴神童,6歲就已舉辦鋼琴獨奏會的他年紀輕輕演奏足跡已經遍及世界,是現今炙手可熱的中國鋼琴家之一。

早前,牛牛發表最新音樂專輯,除了向大神貝多芬致敬外,更呈現自己於疫情下潛心創作的首支原創樂曲《希望》。而在下周法國五月藝術節的音樂會中,牛牛精心設計音樂旅程,以《希望》開場,將帶領香港觀眾走入法國色彩與中式樂調相融合的迷人音色中。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尉瑋 圖:受訪者提供

「音樂會結束後,有一個朋友看到我和媽媽說了一句什麼,看嘴形以為我問她我彈得棒不棒,於是對我媽媽說:『哇,你兒子一下來就關心彈得好不好唉。』結果我媽媽說:『不是,他是問我有沒有泡泡糖吃。』」牛牛笑道。這個小故事發生在他6歲第一場鋼琴獨奏會後,旁人以為這天才小朋友對自己琴藝執着,誰知其實是童言童語。「其實越小越不知道緊張的,當時第一場音樂會就有超過1,000觀眾,但我完全沒有意識到緊張這回事。隨着年齡的增長,反倒登台時會進入一個緊張狀態,但是這個階段會過去,之後會進入一個所有東西都化為己有的很自然的狀態。」

現年23歲的他已經擁有近18年的演奏經驗,說起彈琴一派老神在在。他從小展現音樂天賦,素有「神童」之名,6歲登台公開演奏,9歲便隨當時的中國總理溫家寶往德國漢堡演出,10歲應英國皇室邀請在皇家節日音樂廳舉辦音樂會,獲得查爾斯王子的特別稱讚。2014年,他獲得獎學金前往茱莉亞音樂學院學習,至今為止已發行了七張唱片。

這履歷簡直是羨煞旁人。

但對牛牛來說,所謂「神童」,所謂3歲坐上鋼琴無師自通,所謂之後一路披靡藝途坦蕩,「其實沒有那麼神,」他說,「一定是背後的熏陶、培養、引導。」

彈鋼琴也要想像其他樂器

牛牛的父母都是資深樂迷,媽媽懷他時就聽很多音樂,爸爸則是鋼琴和聲樂教師,教學生時就把他放在一邊玩耍。從他小時候一直到10多歲,睡前必聽音樂才能入睡。「我小時候很調皮好動的,只有聽音樂或者彈琴才能讓我安靜下來。」

有了家庭氛圍的熏陶、父母細心的引導,牛牛從小對音樂的親近來得自然而然。從3歲爬上琴凳摸上琴鍵彈出樂句,他與鋼琴的緣分就此結下。「其實也有一段時間嘗試學過小提琴。」他回憶道,「只學了一段時間,但對我很有幫助,讓我能更好地理解音樂中的歌唱性。」他說,從此他在彈鋼琴時,腦中也會想像其他樂器或者音樂類型的呈現方式,這對彈琴很有裨益。

「鋼琴發出聲音很容易,初學者也可以敲出好聽的聲音,弦樂和管樂則不然,剛開始學時很難聽的。所以有一個觀點我很認同,鋼琴發聲太容易了,如果沒有對其他樂器和音樂形式的一個深入理解,出來的琴音就比較空白,即便你非常有技巧。所以小提琴的學習,或者之後與聲樂的一些合作,對我的鋼琴幫助很大。」

古典樂浸出「老靈魂」

牛牛說鋼琴對他而言是無可取代,哪怕中間有過猶疑。「一定有想要放棄的時候,不存在說從3歲到23歲,每天都在歡欣鼓舞地練習這回事。」他大笑着說,8、9歲時也想過放棄,幸好有個睿智的媽媽,放手讓他自己決定,反而讓他理清楚了鋼琴對自己的意義。「那幾天我沒有彈琴,好像擁有了我以前沒有擁有過的快樂,但是這些快樂什麼都沒給我帶來,只有疲倦和空虛。所以幾天後我和媽媽說,我還是要堅持學。」從此之後,再也沒有停下。

演奏了十多年,動輒沉浸在200多年前的古典樂中,年輕活潑的牛牛大概也有着一個老靈魂。「開始時喜歡莫扎特,小時候有很天然的純真,其實特別適合彈莫扎特的作品。後來很長一段時間我也喜歡浪漫派,蕭邦啊李斯特等的作品,他們表達情感的方式特別地直接,特別好聽,也很容易讓人接受。也特別自由,不像巴哈和莫扎特,彈起來一定有一些束縛存在,因為蕭邦這些作曲家好些曲子都是即興演奏出來的,音樂當中有很多隨性的成分和很濃的感情色彩。」說起這些音樂家,他如同介紹陪他長大的鄰居好友,「到現階段,最重要的就是貝多芬了。」

對牛牛來說,貝多芬是最神聖的作曲家之一,也是鋼琴演奏者無法繞過的高山。「他的32首鋼琴奏鳴曲相信是每一位學鋼琴的孩子包括所有的職業音樂家必須要練習的,因為會教給你很多鋼琴演奏方面的方式,包括嚴謹的態度、戲劇化的張力,還有對自己情感最自然的表達。他對我的創作影響也很大。」

創作《希望》

為疫後世界打氣

是的,創作。在牛牛最新發行的專輯《Fate & Hope》(命運與希望)中,他不僅向貝多芬致敬,彈奏了李斯特改編的鋼琴獨奏版《第五交響曲「命運」》,以及貝多芬名曲《悲愴》和《月光》奏鳴曲外,還特別收錄了自己的首個原創作品《Hope》(希望),這首曲子也將在下周的法國五月音樂會中做線下首演。

「這是我第一次創作,靈感反而湧現得非常多,會造成創作初期只是靈感的匯聚,而不是精華的濃縮。當時也有一些作曲家建議我要去做縮減,但是我內心比較抗拒。創作和演奏不大一樣,創作更加主觀,我一個都不想要拿走。」是貝多芬的音樂讓他茅塞頓開。「他的作品,原先的手稿寫下的比我們現在聽到的有更多的內容,後來被直接刷刷刷劃掉,那些部分是不是不好?不一定,但是為什麼最後沒有使用?這是每個創作者都必經的內心的鬥爭。最後要呈現一個自然的精華,就要懂得『捨得』。」

《希望》的創作契機來自疫情。「常言道,一個音樂家,最好的夥伴就是他的行李箱。」牛牛笑道。疫情卻讓世界一下陷入混亂,演出取消,原本大半年在全世界飛來飛去的他頓時閒在了家中。「我能做什麼?我唯一擁有的傳達自己的方式就是音樂,就像貝多芬的音樂去年給我很大的力量,我是否也能寫出自己的音樂,來表達對全世界人們的鼓勵?這才有了《希望》。」

其實牛牛從小就喜歡作曲,但作曲需要沉澱與一段時間的安靜,過去十多年忙碌的演出計劃讓他沒有辦法真的靜下心來作安排,去年的意外停擺卻給了他實現夢想的機會。「創作是讓自己很自由地表達自己,彈貝多芬和莫扎特,再有個性的演奏也是需要遵循他們的風格,但是在創作裏面我可以完全做自己。想要對人講的話,也可以通過音樂更廣闊地去表達。」

《牛牛與貝樂安-希望與和諧》

日期:5月27日 晚上8時

地點:香港大會堂音樂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