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顏倫樂)粵港澳大灣區「9+2」城市群雖然僅佔國土面積0.6%,卻創造了全國12%的GDP,是名副其實「中國第一灣」。其中深圳GDP在大灣區排名第一位,去年數值約為27,670億元人民幣。Stanley當日選擇「深漂」,除了因為地理上接近香港之外,亦看好深圳今後之發展:「始終是一線城市,每年新增人口更有約40至50萬人,增幅係相當誇張,有人的地方就有機會,包括做生意等,都有好多可能性。」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潛力深厚,亦得到中央的大力支持。Stanley說:「上海都有個環杭州灣區,再往北亦有個雄安新區,但粵港澳大灣區始終近香港,亦有深圳這個主打高新科技的城市,加上其周邊城市都會賦予一個功能目標喺上面,基本上形成了一條產業鏈,會比較有遠景。」
不少港人對內地的印象仍停留在十多年前,但今天內地發展迅速,尤其一線城市的人才競爭激烈。Stanley說,以深圳為例,由於屬中國一線城市,不少二三線城市的人才都會到來發展,因此雲集了全中國最優秀的一批人才,亦有一批中國學生於海外留學後回國,反而香港年輕人於深圳工作的人數較少。
生活成本不低 冀儲錢投資物業
Stanley坦言,其實自己一開始到深圳發展所帶的積蓄不多,只夠應付一年租金,由於房地產中介收入以佣金為主,他笑言自己是「月光族」。現居於福田區一個280方呎左右的開放式單位,單單月租就要5,000至6,000元人民幣,底薪都花在房租與交際應酬上,但佣金收入則會大部分儲起,目標是在深圳投資物業。
他坦言,香港的生活水平及便利程度在全世界都屬數一數二,「但走出香港便要有心理預期,不能把一套標準用在所有地方,每個地方都有它不同的文化、優缺點,如果不懂得適應,其實走到哪個地方發展都是一樣不適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