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振英(右一)指,國家未來5年的規劃很可能是香港人「最後機遇」,期港人需很好把握大灣區發展的黃金機遇。 點新聞圖片

梁振英接受專訪強調把握「最後機遇」 籲港青眼見為實北上體驗

香港文匯報訊 最新數據顯示,2021年第一季度香港本地生產總值同比升7.8%,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香港經濟隨內地經濟的反彈開始復甦,這再次證明香港與內地唇齒相依。在今年完善香港選舉制度社會恢復安寧之後,在國家「十四五」規劃大篇幅涉及香港「拍住上」之時,香港應該怎樣抓住發展機遇?網媒《點新聞》日前特別邀請香港政府前新聞統籌專員馮煒光作為嘉賓主持,專訪全國政協副主席、香港特區前行政長官梁振英,暢談港事,聊聊香港的現在、未來。梁振英強調,國家未來5年的規劃很可能是香港人「最後機遇」,若港人未來5年沒有很好把握大灣區發展的黃金機遇,將會「蘇州過後無艇搭」。

國家在「十四五」規劃中,史無前例用大篇幅規劃了香港的發展,梁振英在此前出席有關「十四五」規劃研討會時強調,國家未來5年的規劃很可能是香港人「最後機遇」。梁振英在專訪中解釋,香港在過去面臨許多政治上和制度上的問題,港人習慣了非常低的發展速度,意志變得低沉、消極,找不到過去那種「Can do spirit」的拚搏精神,這種精神竟然要在外地工作的港人身上才能找到。

梁振英強調,港人不能將眼光局限於香港1,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要放眼大灣區。大灣區其他城市與香港距離相近,文化和語言相通,氣候亦相同。自從2017年香港與國家發改委和廣東省簽署大灣區發展框架協議後,轉眼間就4年,若港人未來5年沒有很好把握大灣區發展的黃金機遇,將會「蘇州過後無艇搭」。

政府需統籌與內地經貿關係

他並告誡香港的年輕人,不要道聽塗說,主觀上覺得大灣區不適合自己發展,應該親身試過後再發表意見,眼見為實。

馮煒光提到,「很多政府內部人士仍然相信,香港市場運作多年行之有效,政府毋須過多干預。」梁振英坦言,上海的「十四五」規劃中,列明要成為國際航運服務中心,包括船舶買賣、租賃、融資、註冊登記、保險和相關法律服務等,香港在這方面雖然有先天的優勢,但一旦錯失機遇,將來國際航運中心的地位可能會被上海所取代。因此,特區政府需要適度有為,處理好「內交」問題,統籌協調好與內地經貿和社會關係。

三地信息融通 效能將非常大

國家主席習近平去年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提出發展藍圖,為促進粵港澳三地信息融通,推動信息科技在民生和產業上的應用,三地聯手成立「大灣區國際信息科技協會」,協會的主席便是梁振英。

對此,梁振英表示,大灣區要融合發展,就需要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更順暢地流通,尤其在信息流方面,通過科技手段,讓雙方市民不需要「翻牆」就能接觸到資訊和數據,在這過程中要平衡好使用數據信息的跨境需要和網絡安全之間的關係。

梁振英認為,如果兩地信息流能夠融合,將會產生類似核聚變的效果,釋放的效能將非常大,而「大灣區國際科技信息協會」正在做這方面的政策和技術研究。至於某些攬抄派所說此舉會令香港的資料洩露給內地政府,他笑說:「應該更擔心信息出賣給美國政府好過!」

內地與港發展已十分密切

馮煒光問道:「但攬炒派聲稱若香港未來要依靠內地,將會失去原本國際化的特色,這是事實嗎?」梁振英表示,內地是香港最大的貿易夥伴,兩地社會發展十分密切,很多內地遊客會來香港旅遊,同時也有很多香港人去內地讀書和養老,兩地社會已經發展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況,「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並非要將深圳河變成萬里長城,雙方互不往來,互不溝通。

「如今每年香港婚姻註冊有約三分一是港人與內地人士通婚,這不僅是兩地人民自己的選擇,更是代表兩地融合是時代潮流。」梁振英直言:「攬炒派是在和歷史潮流作對,歷史將決定他們是屬於堆填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