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 據新華社報道,粵港澳大灣區正在全面構建與國際接軌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共建開放「大平台」、拓展經貿「大網絡」、培育灣區「大市場」,持續先行示範打造我國改革開放的「新標杆」。

今年4月,廣東自貿試驗區迎來掛牌6周年。累計形成584項制度創新成果,348項在全省複製推廣,41項在全國複製推廣……一串串數據印證着粵港澳大灣區不斷深入的制度創新。同樣在4月,今年3月1日正式實施的《深圳經濟特區個人破產條例》迎來滿月。這一全國首部個人破產法規,讓「誠實而不幸」的債務人特別是創業失敗者有機會重新出發,成為優化營商環境的「破冰之舉」。

大灣區能否比肩國際一流灣區,要害在創新。廣州珠江航道中段,有一座佔地約1.83平方公里的江心小島,這裏就是大名鼎鼎的廣州國際生物島。如今,廣州國際生物島正致力於建設國家生物醫藥政策創新試驗區,打造世界頂尖的生物醫藥和生物安全研發中心。

無論是在深圳、東莞,還是廣州、珠海……每個城市的政策制定者、企業管理者在講話中,「創新」是名副其實的高頻詞。儘管,粵港澳大灣區已在過去孕育了華為、騰訊、大疆、格力等一批有能力在世界舞台上「弄潮」的科技創新企業,但對標「建設富有活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一流灣區」的目標要求,創新之路依然任重道遠。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錨定的粵港澳大灣區戰略定位之一就是「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創新在規劃綱要中被提及137次之多。光明科學城、西麗湖國際科教城、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等重大平台加快建設,綜合粒子設施、腦解析與腦模擬、合成生物等一批大科學裝置正在灣區啟動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