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聽取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建設管理運行和水源地生態保護等情況介紹。 新華社

聽取中線工程建設管理運行介紹 了解移民安置增收情況

香港文匯報訊 綜合新華社、央視網及映像網報道,13日下午,正在河南省考察的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來到淅川縣,先後考察了陶岔渠首樞紐工程、丹江口水庫和九重鎮鄒莊村,聽取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建設管理運行和水源地生態保護等情況介紹,了解南水北調移民安置、發展特色產業、促進移民增收等情況。途中,習近平還臨時下車,走進麥田察看小麥長勢,了解夏糧生產情況。

丹江匯入漢江之處,是為丹江口。這裏是南水北調中線調水基地,被譽為京津的「水缸」。從丹江口水庫出發,沿着蛇形般的水渠一路前行,越過一個小山樑,一座百米高的渠首大壩出現在眼前,甚是壯觀。

如果說千里長渠是南水北上的「管道」,那麼南陽淅川的陶岔渠首就是接通水源與水管的「水龍頭」。

直接受益人口超7900萬

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橫跨線路達1,432公里,地跨河南、河北、北京、天津4個省、直轄市。截至2021年5月11日,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累計調水入渠量379.46億立方米,受水區24座大中城市、127個縣區用上南水北調水,直接受益人口超過7,900萬人,其中北京市1,300萬人,天津市1,200萬人,河北省3,000萬人,河南省2,400萬人。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以來,供水量持續增長,水質穩定達標,已經成為沿線城市供水的生命線,給地方社會經濟發展帶來基礎保障。

當前,「南水」佔北京日供水總量的75%;河南受水區南陽、平頂山、周口等11個省轄市的34個市縣的83座水廠供水,多個城市主城區100%使用南水;河北邯鄲、石家莊、滄州等10個省轄市(縣、區)已全部切換為引江水,城鄉受益人口3,500多萬人。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建成通水,有效地增加了華北地區可利用的水資源,河湖、濕地的面積顯著擴大,有效遏制了地下水水位下降和水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截至目前,已累計補水超過53億立方米。

「吃魚是對家鄉的牽掛」

「南水北調,是百年一遇的大工程啊,我們淅川是渠首,響應國家號召,搬遷到這兒了。」今年已經57歲的老賈10年前從南陽淅川縣上集鎮鍾觀社區來到新鄭,他清楚地記得搬家的那天是10月26日。跟他一起搬來的,還有全村86戶383人。

375公里,這是老賈新家到老家的距離,走高速需要3個至4個小時,除了這些每天都能看到的丹江野生魚,老家還有父親和兄弟,那都是他的牽掛。

丹江口水庫,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源頭和主要水源區,也是南陽淅川縣漁業的主要產區和河南省無公害水產品生產基地。水庫形成了700平方公里的水域和眾多的庫汊,為發展淡水魚類養殖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老賈在丹江口水庫邊長大,從小就養成了在江邊買魚的習慣,「水庫的魚好吃啊,魚大刺少,又沒有土腥味,吃起來有勁道。在老家,魚是餐桌上的必備,現在雖然搬遷到移民新村,但大家吃丹江野生魚的習慣卻一直保持着,這也是我們對家鄉的念想、牽掛。」

遠離故土,移民到新鄭,老賈得為全家人的生計重新打算,家庭會議上,學廚師的大兒子提議,開個農家樂,專門做淅川的野生魚。

做生意,一家人分工很明確,老賈負責收魚、殺魚、當老闆,大兒子當主廚,小兒子幫廚,老婆和兒媳婦打下手。

遷居後辦農家樂收旺場

因為野生魚口感好,即便遠離鄭州市區、不打廣告,僅憑着口口相傳,老賈家的生意也異常火爆,座無虛席。每天一到飯點,來自鄭州市區、新鄭市和鄭州航空港區的食客們便紛紛前來嚐鮮。

據報道,河南省南水北調丹江口庫區移民16.6萬人,全部來自南陽市淅川縣,安置區涉及6個省轄市28個縣(市、區),其中南陽市安置區涉及鄧州市、淅川縣、唐河縣、社旗縣、新野縣、宛城區、臥龍區,安置移民10.1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