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數突破14億 每10萬人中具大學文化程度升近倍

香港文匯報訊 綜合新華社及中新社報道,十年間,中國人口實現了從13億人到14億人的跨越。中國官方11日公布的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全國人口共141,178萬人,約佔全球總人口的18%,仍然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同時,人口受教育水平明顯提升,學者分析認為,中國已步入人口質量紅利時代。

國務院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副組長、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在當日舉行的國新辦發布會上表示,數據表明,我國人口10年來繼續保持低速增長態勢。

全國人口是指我國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現役軍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員。普查結果顯示,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相比,人口增加7,206萬人,增長5.38%,年平均增長率為0.53%,比2000年到2010年的年平均增長率0.57%,下降0.04個百分點。

勞動年齡人口達8.8億

值得關注的是,從總量上看,與2010年進行的普查相比,16歲至59歲勞動年齡人口減少4,000多萬人。但中國勞動年齡人口總規模達8.8億人,人口平均年齡38.8歲,勞動力資源依然豐富。同時,人口受教育水平明顯提高:與2010年比,中國每10萬人中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由8,930人上升為15,467人,文盲率由4.08%下降為2.67%。「人口素質是經濟增長的潛力所在,中國已步入人口質量紅利時代。」中國人口學會副會長楊成鋼認為,人口質量紅利未來將繼續助推中國經濟增長。

國務院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國家統計局總統計師曾玉平指出,隨着人口素質提高,「人口紅利」逐步向「人才紅利」轉變,中國人口資源優勢將得到有效發揮,會進一步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產業結構升級、全要素生產率提高,推動人口和經濟社會持續協調、健康發展。

人口增速將繼續放緩

官方解讀 做好應對能刺激生育潛力

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表示,人口增速放緩的主要原因是,育齡婦女特別是生育旺盛期婦女數量持續下降,人們生育時間推遲,生育養育成本提高,導致出生人口規模有所收緊。寧吉喆預計,今後人口增速將繼續放緩,但人口峰值的具體時間還有不確定性。當前生育率已經處於較低水平,主要受到育齡婦女數量持續減少和「二孩」效應逐步減弱的影響。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增加了生活的不確定性和對住院分娩的擔憂,進一步降低了居民生育的意願。不過,他引述國家統計局的有關調查說,當前育齡婦女的生育意願子女數為1.8,只要做好相應的支持措施,實際存在的生育潛力就能發揮出來。

學者分析 消費市場走向個性化

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江瀚認為,家庭人口數量的變化對於消費的影響相對有限,但人口的變化確實體現出中國的消費市場正向一個全面自由化、個性化和深度化的市場轉變。

同樣,城鎮化的發展,個性化需求也變得越來越重要,「小家庭一般會對個性化定製的要求更高,這也是未來消費變化的趨勢之一,從以前大家庭的相同的需求,轉向個性化的垂直領域發展。」

自娛性消費料增長

江瀚同時表示,小家庭模式的出現,也可以認為是單身經濟的盛行,這也是「一人食」、「一人玩」等模式普及的原因。江瀚續指,中國整體市場消費傾向遞增,未來自娛性消費很有可能會進一步提升,而由於單身人群的儲蓄傾向要明顯低於非單身人群,並主要集中於白領和中產人群中,這部分人除了精神上的消費顧慮較弱外,物質上還具備較強的消費能力。●香港文匯報記者 海巖、倪夢璟 北京、上海報道

老齡化成基本國情

業界看法 養老產業碎片化待解決

「面臨不斷加深的老齡社會,醫養、康養等行業必須解決碎片化的狀態。」深耕養老行業十餘年的瀋陽萬佳宜康養老服務(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趙海林認為,行業要想滿足未來的龐大需求,構建標準化、規範化的養老產業體系迫在眉睫。

他以居家社區養老為例,「能夠解決98%的養老需求,也是目前最普遍的方式,但場地問題就是它的『最後一公里』。往往是政策鼓勵『公建民營』或者『民辦公助』,而驗收部門卻不了解養老機構的使用特點,導致最後環節一拖再拖甚至中斷。」

他直言,如此成本消耗是極為不必要的,「所以歸根結底還在於標準化建設。」今年3月,全國首個醫養結合服務標準化試點項目落地瀋陽,已經開始邁出探索體系建設的步伐。

此外,趙海林認為農村的養老問題則更為突出與難解。他認為農村的問題還是支付能力和服務能力的問題,而支付能力差就不會有優質服務,「但養老產業又具有公益性與市場性雙重屬性,所以解開問題的鑰匙還在政府手中,我們也期待政府通過購買第三方服務、推出長期護理保險等方式,讓民營資本參與到共同推進老齡社會健康發展的軌道中去。」 ●香港文匯報記者 于珈琳 瀋陽報道

官方解讀 內地老齡化四大特點

老年人口規模龐大

●60歲及以上人口有2.6億人,比重達到18.7%。

老齡化進程明顯加快

●2010年至2020年,60歲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幅度較上個十年提高了2.51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則提高了2.72個百分點。

老齡化水平現城鄉差異

●鄉村60歲人口的比重較城鎮高出7.99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則高出6.61個百分點。

老年人口學歷不斷提高

●60歲及以上人口中,擁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有3,669萬人(佔比13.9%),比2010年提高4.98個百分點。

東北10年人口減千萬

官方解讀 人口南遷屬全球常見趨勢

國務院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副組長、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表示,東北處於高緯度地區,冬季相對漫長且寒冷,一些東北人口向比較溫暖的南方遷移流動,這也是全球許多國家人口遷移流動的趨勢性特徵,歐洲、美國都有這種現象。此外,受生育觀念、生育行為等因素影響,東北地區的人口自然增長率長期低於全國平均水平。東北地區經濟正處於結構調整的攻堅期,沿海一些經濟發達省市多樣化的發展機會和就業前景,對其他地區包括東北地區的人口有較大的吸引力。

不過,寧吉喆指出,東北經濟發展的韌性仍在,潛力很大,東北地區實現振興發展具備很多有利條件。這裏有一批關係國民經濟命脈和國家安全的戰略性產業。東北地區在科技人才、現代農業、裝備製造、交通設施等方面基礎都比較好。東北地區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口有1,650萬人,糧食產量佔全國比重超過五分之一。

另外,東北擁有鞍鋼、瀋飛、一汽、哈電等一批國家骨幹企業,這些年又新成長起來一批新興的高技術企業。國家重視東北振興發展,出台了一系列重大舉措。「新一輪振興計劃在着力調整結構的同時,也必將帶來人口發展的新變化。」寧吉喆說。 ●中新社

勞動年齡人口素質提高

學者解讀 可促進全要素生產率提升

粵開證券宏觀經濟學家羅志恒對此表示,中國迎來「人口紅利」到「人才紅利」。勞動年齡人口佔比下降導致人口紅利逐步消失,但2.18億擁有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將成為新的人力資本紅利。勞動力人口受教育程度的提升可促進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勞動生產效率及科技創新能力都將相應提升。

不過人均受教育水平提升後亦出現就業結構失衡,「民工荒」與「大學生失業」矛盾顯著。羅志恒認為,這主要是由於產業升級速度慢於人口結構變化的速度,人口老齡化及人口受教育水平提高導致基礎勞動力短缺,同時部分基礎勞動力轉向工作強度較低、工資水平較高的服務業,從而導致「民工荒」現象。產業升級推進進程慢於高端人才的輸出速度導致「大學生失業」。由此應加快推進產業升級,提供更多的高端就業機會。 ●香港文匯報記者 海巖 北京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