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永的作品在當時流傳甚廣,但卻影響了他的仕途。圖為柳永雕像與他的墓塚。資料圖片

提到宋詞,不得不提柳永。柳永,原名三變,字景莊,後改名永,改字耆卿,排行第七,故時人又稱他為柳七。柳永為河東柳氏之後,出身仕宦之家,早年曾在汴京生活。由於柳永有音樂天賦,精通音律,生性浪漫不羈,喜歡流連於歌樓酒肆,故多應教坊樂工歌妓等人所求,為他們作詞。有傳歌妓得到柳永贈詞,便身價十倍。又有相傳「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可見他的作品在當時流傳甚廣。

柳永的詞作雖為他在文壇上奠定重要的地位,卻影響了他的仕途。由於他早期的作品多是風花雪月為主,風格較為卑俗,為當時士大夫所鄙視,使他受到排斥。他又曾因考試不中,寫了《鶴沖天》發了一頓牢騷,詞中表現了對浮名輕視,作品傳誦一時,卻得罪了皇帝宋仁宗。

其後一次科舉中,宋仁宗特意讓柳永落榜,說「且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柳永一生仕途浮浮沉沉,後來的作品風格也有了很大的改變,多以羈旅行役之情為主調。這一回我們主要看看他的作品《雨霖鈴·寒蟬淒切》。

《雨霖鈴·寒蟬淒切》是柳永的代表作之一。這首詞寫柳永離開汴京向南方飄泊,與所愛女子分別的情景。此詞上片細膩刻畫了情人離別的場景,抒發離情別緒。「寒蟬淒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在傍晚時分,秋後的蟬叫得淒涼而急促,詞人面對着長亭,看着一陣急雨剛停住。起首三句寫別時之景,點明了地點和節序。詞人融情入景,通過景物的描寫,渲染氛圍,令人感受到淒涼之意。

「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情人在京都城外設帳餞別,但他們卻沒有暢飲的心緒,正在依依不捨的時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發。這裡直接寫離別之緊迫,雖沒有他們纏綿之態,一「留」一「催」,兩字便將當時的離別生動呈現。「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兩人互相握着手,對望時滿眼淚花,千言萬語都噎住了,此時無聲勝有聲。「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一想到兩人即將分隔千里,看見到一片煙波,那夜霧沉沉、那一望無際的楚地天空,思緒便如此蔓延到天邊的盡頭。

下片着重摹寫想像中別後的悽楚情狀。「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詞人直接表達情感,他說自古離別是令多情的人最傷心的,更何況又是在這蕭瑟冷落的秋季,這股離愁更難讓人消除。「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今夜酒醒之時,我到底身在何處呢?恐怕也只有我一人在楊柳岸邊,面對那晨風和殘月了。設想別後次日清晨的景象,融情入景、只見楊柳、曉風、殘月,卻不見所愛的人,孤單淒涼之感全由景中透露出來。清·賀裳《皺水軒詞筌》評此句︰「自是古今俊句。」

其後「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此處寫別後情景,是設想久別後的孤單了。這一去長年相別,不能和相愛的人一起,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氣、好風景,也如同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即使自己有滿腹的情意,又可以和誰人訴說呢?

全詞用字自然,場景生動,起承轉合恰到好處,情景交融部分效果尤佳。柳永的詞對後世的影響力頗大,影響蘇軾、周邦彥等人,後世通俗文學亦推崇柳永的地位。蘇軾認為柳詞佳作「不減唐人高處」,具有唐詩最高的妙處。

●心台 中學中文科教師

隔星期三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