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劉淑儀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表示,英國人在香港臨近回歸過渡期前才催谷民主選舉,目的就是於回歸後發揮抗衡中央政府的作用。 香港文匯報記者 攝

以往捧公僕治港無民選 「英國根本不相信這種民主發展」

香港回歸20多年來,社會不乏吹噓港英政府是香港「民主開端」的聲音,甚至聲言英國為香港引入選舉是「還政於民」。回歸前後曾任多項官職的新民黨主席、立法會議員葉劉淑儀近日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表示,英國深知公務員治港的效果理想,所以在管治香港的百多年間一直無推行民主選舉,至香港臨近回歸過渡期,英國才開始在香港催谷民主選舉,同時培植深受其信任的「民主鬥士」,以在回歸後發揮抗衡中央政府的作用。●香港文匯報記者 林浩賢

回顧港英政府管治香港的156年,葉劉淑儀指英國曾有兩次機會能在香港推行民主和普選,但最終都自行否決。第一次機會在二戰結束前,英國成立「Hong Kong Planning Unit(香港計劃小組)」,當時英國認為中國或會於戰後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因此於日佔時期結束後計劃在港引入代議政制,結果遭英商強烈反對,英籍公務員亦不欲將權力交予民選議員,故計劃最終被擱置。

第二次機會是1966年,當年因天星小輪加價而引發的九龍騷亂釀成傷亡,港英政府事後委任資深殖民地官員狄堅信(W. V. Dickinson)領導地方行政工作小組(Working Party on Local Administration),再次研究在港引入代議政制和選舉,但遭其他本地政務官引用儒家經典反對,指「中國傳統是父母官的家長式管治,中國社會不理解亦不相信選舉」。

葉劉淑儀指出,中英雙方於1984年簽署《中英聯合聲明》後,英方深知1997年中國勢必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於是在撤離香港前「還政於民」,同時向港人灌輸「三權分立」的概念,催谷可以制衡特區行政機關的民選議會,進而抗衡中央政府日後透過行政長官行使權力。

洗腦「三權分立」謀制衡特首

她表示,英國擁有數百年民選議會的運作經驗,清楚知悉如何利用選舉牽制行政機關,但英國當時也十分謹慎,先於1985年的立法局選舉引入功能界別選舉,並開始培植所謂「民主鬥士」,再於1991年的立法局選舉加入地區直選議席,而自1991年起立法局的文化完全變質,透過直選產生的議員根本不願理會行政局的議員。

「當時管治香港的英國人根本不相信這種民主發展。」葉劉淑儀說,在港英政府管治香港的百多年間,英方深知公務員治港的效果很好,奉行自由經濟的香港當時可謂中國內地的唯一中介人,貿易和投資的資金都須經香港進出中國內地,「經濟好到如此程度為何還要辦民主選舉,選些沒有經驗的人?當時很多英籍公務員都不想離開,他們都認為公務員治港很好,拒絕在港推行民主,只是後來要交還香港才會推行民主,目的根本就是抗衡中國中央政府。」

批西方無理指責中央完善港選制

對於中央出手完善香港選舉制度,西方一些國家近日接連質疑「違反《中英聯合聲明》」,對此,葉劉淑儀批評西方有關說法無稽。她指出,中方於《中英聯合聲明》列出的基本方針政策,並無任何一條提及香港立法會的組成,而聲明亦提及「行政長官在當地通過選舉或協商產生,由中央人民政府任命」,「所以到底完善選舉制度為何會違反《中英聯合聲明》?根本就是無理指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