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明(右二)和「弟弟」心心(左二)為深明媽(右一)獻上紙花。左一為徐嘉敏。 香港文匯報記者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文森)「或許他長大後會把我忘記,但我還是視如親生子女般照顧他們。」這是「臨時媽媽」、「社區保姆」深明媽的自白。她早年因腰背受傷,每周要到醫院接受一次物理治療,無暇照顧當時僅3歲的兒子深明,幸得到社區保姆照顧近一年。感激之餘,深明媽投身社區保姆行列,將這份不一樣的母愛延續下去。5年來,她已幫助了逾40個有需要的家庭,做了多名小朋友的「臨時媽媽」。

深明媽將該40多名小朋友視如己出,其中不少都是1歲以下的嬰兒。她直言,自己雖然在他們生命中只是小小的過客,對方日後也一定不會記得她,但每次接他們回家,她總是「當親生仔女咁錫」。

不計回報 視如己出

深明媽憶述,她最深印象是照顧一名4至5個月大的嬰兒,其母親是一名17歲的單親媽媽:「阿媽自己都仲係小朋友,點識湊BB?BB嚟到我度時,身體好虛弱,成日感冒、肚屙。」或許是因為欠缺照顧,該嬰兒欠缺安全感:「佢一定要喺你個肚皮上,感受你呼吸起落先瞓得着。睇到個BB咁,好自然會好想畀多啲愛佢。」

在深明媽悉心照顧逾4個月下,該嬰兒的健康改善,其後被外婆接走:「到家我都會偶然去探吓佢(嬰兒)外婆,問吓佢現況。」

深明媽說,當社區保姆最重要有責任心、愛心和耐心,其親生兒子深明也耳濡目染,由吃醋轉變成「大哥哥模式」。但每次社區保姆服務結束,深明母子一定依依不捨,最近與其中一個「兒子」偉明(化名)別離時就相擁而泣:「偉明喊住咁同我阿囝講:『你就好啦,你媽媽全職咁照顧你。』我見佢兩個喊,我又喊。」

深明媽是保良局屬下田家炳關愛家庭中心「保寶天使」鄰里支援幼兒照顧計劃的社區保姆,該計劃為北區提供社區保姆服務,可託管0歲至9歲兒童。關愛家庭中心主任徐嘉敏介紹,該計劃至今運作逾10年,服務逾200個家庭,疫情下社區保姆需求更大,因為北區有不少跨境家庭,父親或母親其中一方被迫留在內地,另一方則在港工作,子女乏人照顧,故對社區保姆服務需求殷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