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有花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唐代孟郊這首膾炙人口的《遊子吟》,為我們描繪了一位慈母的高大形象:慈祥的母親手裏把着針線,為即將遠遊的孩子趕製新衣。臨行前一針針密密地縫綴,怕兒子回來得晚衣服破損。末尾一句考問:誰說像小草那樣微弱的孝心,能報答得了像春暉普澤的慈母恩情?

世界上最神聖的愛,莫過於母愛,母親,一個令人敬仰而又耀眼的詞彙。母性的偉大,母愛的無私,讓無數文人潑墨盛讚。濃縮在古詩詞裏的母愛,更是給人一種別樣的溫情。

「將母邗溝上,留家白紵陰。月明聞杜宇,南北總關心。」宋代王安石的《將母》,這首描寫母愛的古詩,刻畫出月圓之夜,母親牽掛千里之外兒子的動人情景:母親在月圓之夜聽到杜鵑的聲音,就想起離鄉在外的兒子,雖南北相隔,但仍然深深牽掛。

「愛子心無盡,歸家喜及辰。寒衣針線密,家信墨痕新。見面憐清瘦,呼兒問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歎風塵。」清代蔣士銓的《歲暮到家》,一幅母親盼兒歸家動人的溫馨場景:母親的愛子之心是無窮無盡的,最高興的事莫過於遊子過年之前能夠返家。她為我縫製棉衣的針腳密密麻麻地,家書裏的字跡墨痕猶如新的一樣。一見面母親便憐愛地說我瘦了,呼叫着我細問旅途的艱難。

體現母愛最形象的就是養兒的艱辛。唐代司空圖的《步虛》:「阿母親教學步虛,三元長遣下蓬壺。雲韶韻俗停瑤瑟,鸞鶴飛低拂寶爐。」母親親自教我學習走路和禮儀,她就好像是從千里之外的蓬萊仙島下來的。我彷彿聽見高雅宮廷樂曲的和和諧的民間樂曲從瑤琴上奏出,停留不散;似乎看見鸞與鶴從天上飛下來,繞着香爐低飛盤旋。

而先秦佚名的《凱風》,則更是較為形象地道出了母親養育七個孩子的辛勞:「凱風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勞。凱風自南,吹彼棘薪。母氏聖善,我無令人。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勞苦。睍睆黃鳥,載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此詩以凱風吹彼棘心開篇,把母親的撫育比作溫暖的南風,把自己弟兄們小時候比作酸棗樹的嫩芽。小嫩芽之所以能夠健康成長,全是母親大人辛勤哺育的功勞。七個兒子一個一個長大成人(才)了,母親的大恩大德,堪稱聖善。兒子在自責中,總嫌自己做得還遠遠不夠,與母親的養育之恩相比,還差得很遠很遠,無以為報。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髮愁看淚眼枯。慘慘柴門風雪夜,此時有子不如無。」這是清代黃景仁的《別老母》,多麼發自肺腑的真情告白:作者即將去往河梁,掀起門簾依依不捨地與母親告別,愁容滿面,淒切悲涼,欲哭無淚。在這風雪之夜,不能在母親身邊盡孝卻要掩柴門淒慘地遠去,不禁感嘆:養子又有何用呢?倒不如沒有啊。

「子別母,欲別牽衣意何苦。母有眾兒俱母憐,兒無別母兒誰乳。」宋代詩人蒲壽宬的《子別母呈所翁陳先生》(節選),讀此文讓人想到「沒媽的孩子像根草」。

「慈母倚門情,遊子行路苦。」母親節到了,在古詩文裏賞讀母愛,用心感悟那份母性的芳香!